[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0:11

四川教师辞铁饭碗!靠一款抗癌药身家1173亿,碾压刘永好成新首富

pic/glb2nvyhojs.gif
文|清扬
编辑|清扬
今年9月,四川的富豪榜被一个人民教师改写了,百利天恒公司的创始人朱义,凭借74.35%的持股,身家一夜飙升至1173亿元,轻松碾压盘踞榜首的刘永好,成为新的四川首富。
令人震惊的是,从商人到地方首富,朱义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是靠着一款还在临床试验中的抗癌新药成功登顶。
pic/a0ocwibzawr.jpg
朱义是如何从“人民教师”变身“四川新首富”的?他研制的抗癌药叫什么?
砸掉铁饭碗硬闯生死路今年9月,当百利天恒的股价定格在414.02元这个惊人的数字时,整个四川的富豪榜被彻底改写了。
公司的创始人朱义,凭借74.35%的持股,身家一夜之间飙升至1173亿元。这个数字,让他轻松碾压了盘踞榜首多年的刘汉元和刘永好,成为新的四川首富。
pic/lphrhdkgj4v.jpg
这简直像个神话,要知道,就在去年1月公司登陆科创板时,发行价还只有区区24.70元,市值不足百亿。
是什么点燃了这飞速蹿升的财富火箭?答案更让人匪夷所思——一款还在临床试验中的抗癌新药,BL-B01D1。
故事的起点,不是什么商业奇才的办公室,而是一所大学的讲台。
pic/d455svd5o3r.jpg
时光倒回1987年,24岁的朱义是复旦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的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当老师。
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个人人羡慕的“铁饭碗”,稳定、体面,前途无量。他的父亲,一位退伍后自学考上川大哲学系的军人,对他的人生早有规划。
pic/jcqopd4pxnk.jpg
可朱义自己却感到了压抑,90年代初,国内高校的科研条件相当有限,经费紧张,设备也跟不上。
他觉得自己的研究总是在“跟随”国外,看不到什么真正的前途,更要命的是,那种在实验室里写数据,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让他觉得索然无味。
1990年,27岁的朱义做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炸锅的决定:辞职,下海经商。
pic/1azfo3h1yq5.jpg
他的父母觉得他简直是在拿前途开玩笑,认为这是“滑天下之大稽”,但他意已决,揣着身上仅有的300块钱,就这么闯进了时代的洪流。
他对自己说,先去赚钱,等有了钱,再回来投入自己真正想做的科研,这本身就是一条迂回的“逆向”之路。
他先是去了广西北海,搞过外贸,倒腾过房地产,还当过生化厂的厂长,什么赚钱做什么。

pic/tgdtxrujkrv.jpg
那段日子到底有多苦?他后来很少提,但从一些零星的细节里能窥见一斑。
他曾带着弟弟妹妹一起跑市场,弟弟在济南出差时,住的是铁架子床,冬天还要上露天的厕所。
早期的资本积累,没有风投,没有天使投资人,全靠这样一分一厘地辛苦挣出来。
pic/vmtseja3bdq.jpg
非典中的那场豪赌直至 1996 年,朱义才真正回归到自己熟悉的发展 “主航道”。
这一年,他回到成都温江地区开启创业之路,创办了百利药业。
最初,公司以化学仿制药与中成药研发生产为起点,到了 1998 年,百利药业成功推出首款自主产品 —— 专门用于抗病毒的仿制药利巴韦林颗粒。
pic/1lajvem4qh2.jpg
真正让他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和声誉奠定的,是2003年那场席卷全国的非典危机。
疫情爆发初期,恐慌蔓延,信息混乱,当时有专家判断病原体是支原体,建议使用红霉素治疗,这是当时的主流声音。
但朱义凭借自己深厚的微生物学背景,立刻觉得“逻辑不对”。
pic/cr0aityj15m.jpg
他敏锐地推断,这种强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元凶极有可能是病毒,这个在当时逆着主流专家意见的判断,成了一场改变命运的豪赌。
他没有半分迟疑,立刻作出指示,要求工厂紧急调整生产线;在这一决定下,工厂启动 24 小时三班倒的作业模式,满负荷赶制公司的主打抗病毒药物 —— 新博林(即利巴韦林)。
这是一次基于专业知识的精准预判,也是一次魄力十足的商业行动。
pic/paeh0xkzind.jpg
两周后,香港传来消息,证实非典的病原体正是冠状病毒。朱义赌对了!一时间,全国各大药企的采购经理蜂拥而至,百利药业的药品瞬间供不应求。
面对泼天的富贵,朱义守住了一条底线:绝不涨价。他还给手下定了个规矩,“不让一个前来采购的经理空手而归”。
pic/p2suk3w5zbc.jpg
这一年,仅新博林一个品种,销售额就突破了亿元大关。
有人质疑他“发国难财”,但后来的调查发现,他确实没涨价,这场危机,不仅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在业内赢得了宝贵的信誉。
pic/fb52tnraat0.jpg
把印钞机砸了造飞船仿制药业务成了公司的“现金牛”,日子本可以过得很舒服,但朱义的脑子里,却响起了另一个声音。
他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仿制药的利润未来一定会“薄如刀片”,真正的出路只有一条,用他自己的话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药——创新药,以及其他。”
pic/k254rfszxis.jpg
这个认知,让他做出了职业生涯中最关键,也是最“逆向”的一个决定。
2006年,他用百利药业95%的股份成立了天恒药业,悄然启动创新药转型,到2010年,公司更是全面掉头,一头扎进了创新药研发这个无底的“销金窟”。
pic/2eelkf0w4lr.jpg
要知道,那时的中国创新药市场远未成熟,风险投资更是稀缺,朱义的策略简单粗暴,就是“以战养战”,用仿制药业务赚来的钱,去供养那个前途未卜的研发黑洞。
他押注的,还是当时最前沿、难度也极高的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技术,这玩意儿就像生物导弹,能把化疗药物精准地送到肿瘤细胞里,实现定点爆破。
pic/eohnctogeqr.jpg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甚至在2014年跑到美国西雅图,设立了专门的研发公司SystImmune,直接对标全球最高水平。
这种孤注一掷的豪赌,在当时国内同行还在摸索单抗药物时,显得格外激进和疯狂,而这份“逆向”思维,不仅体现在技术布局上,更体现在后来的商业谈判中。
pic/xtgse4xg2x3.jpg
当BL-B01D1的惊艳数据引来全球巨头时,BMS最初提出的也是行业惯例——花钱买断技术管线,但朱义拒绝了。
他坚持的条件是“共同开发、共享商业化”,对方一开始觉得这个来自中国的公司简直是“异想天开”,要求太过“非分”。
pic/zpnkufc5gm1.jpg
但朱义手里握着王牌——那份让全球肺癌专家都为之轰动的临床数据,再加上虎视眈眈的其他竞争者,BMS最终接受了这个颠覆性的合作模式。
朱义后来解释说,这不是简单的“卖管线”,而是“借合作建能力”,他要的是从技术提供方,升级为与跨国巨头平起平坐的战略合作伙伴。
pic/1mejitaynxi.jpg
悬崖边的千亿富豪朱义的“逆向法则”,在财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是一种近乎疯狂的“All in”思维。为了研发,他敢于把公司一次次推到悬崖边上。
从2017年开始,内部造血已经跟不上烧钱的速度,公司开始依赖外部融资,引入了奥博资本和德福资本。
可到了2021年,当BL-B01D1进入关键的临床试验阶段时,融来的几个亿又烧光了,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pic/2wgclig4c0f.jpg
那段日子是朱义的至暗时刻,他甚至一度考虑过,是不是干脆把公司卖了算了。最艰难的时候,他靠着借短期贷款来给研发续命,每一天都像在走钢丝。
直到2022年6月,临床试验首次获得了积极数据,他才算喘过一口气。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财报数据,更是将这种财务逻辑的极端性暴露无遗: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惊人的606.69%!
pic/vlmb111v122.jpg
对于这种近乎自杀式的投入,朱义的解释很简单:“创新药的研发就是要all in。”他把这种驱动力,归结为一种“使命感”,希望能为肿瘤患者带来真正的希望。
然而,现实是冰冷的,千亿身家的“纸上富贵”之下,是公司今年上半年锐减的营收和11.18亿元的净亏损。
机构预测,从今年到2027年,公司还将面临高达48.19亿元的资金缺口,如今,他正全力推进港股IPO和A股的定向增发,继续为这场豪赌寻找新的弹药。
pic/sbktdjgdn1a.jpg
笔者观点回看朱义的轨迹,从放弃铁饭碗的大学教师,到非典危机中的果断下注,再到砸掉现金牛业务豪赌创新药,每一步,他都选择了一条与主流相悖的“非共识”之路。
他的成功,固然有中国创新药产业崛起的时代红利,但更多的是个人的努力和能力。
他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证明了挑战常规、押注未来的巨大价值。
然而,这种将身家性命系于一线的模式,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绝非可以轻易复制的范本,而朱义,恰好就是赌对的阵营,令人佩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pic/ysathqlftlg.jpg

pic/elhigqjqf4a.jpg

pic/yk0nu5jgawz.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教师辞铁饭碗!靠一款抗癌药身家1173亿,碾压刘永好成新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