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背刺英国!豁免盟友药税,却对英猛加100%,东盟成下个目标
前言9月2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则贴文搅动了全球医药贸易市场。美国将对所有进口的原厂或专利药品征收100%关税,仅对已承诺在美投资设厂且动工的药商给予豁免。
这一政策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各国药企和贸易部门的紧急回应。然而24小时后白宫的澄清更显耐人寻味,欧盟与日本得以享受15%的关税上限,同为美国盟友的英国却被排除在外,需从10月1日起直面全额高关税。
这种差异化对待背后,既是贸易协议细节的博弈,更是美国医药政策逻辑的集中显现。
要理解这场关税风波的核心矛盾,首先需要厘清美国对不同贸易伙伴的政策边界。
根据白宫9月26日的官方说明,美欧此前达成的贸易协议明确约定,欧盟出口药品的关税率顶限为15%,这一标准成为后续关税豁免的重要依据。
而美日协议中则包含“最惠国待遇”条款,日本药品出口关税率不得高于欧盟等其他贸易伙伴,自然也锁定了15%的上限。这种明确的协议约定,让欧盟和日本在此次关税新政中获得了“安全垫”。
英国的处境则截然相反。作为首个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其协议文本中虽有类似的豁免框架,但关键的药品关税率条款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美国官方数据显示,去年英国药品占美国药品进口总额约3.3%,看似占比不高,却成为关税政策的“例外”。
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美国贸易政策中“协议优先”原则的直接体现,只有形成明确且生效的条款约定,才能获得政策稳定性保障。
从政策动因来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始终围绕两个核心目标:推动制造业回流与平抑国内药价。
在制造业回流层面,白宫明确将“在美投资设厂进度”作为豁免100%关税的核心条件,美国商务部将对药商的投资项目进行实质性审核。
这一逻辑在英国药企的应对中得到了直接呼应,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等英国主要药商近期均已宣布在美国的增资计划,试图通过满足投资要求换取关税豁免。
而平抑药价则是特朗普政府更迫切的政策诉求。长期以来,美国药价远高于其他国家,溢价普遍接近三倍,这一现象始终是其施政痛点。
此次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对药企的施压工具,特朗普明确要求药商在9月29日前主动调低部分美国药品价格,否则将启动高额关税。
英国被选为“施压样本”或许并非随机,《金融时报》9月26日的报道揭示了更深层的博弈:英国政府正考虑提高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的药品采购价,以安抚美国对“药价不公”的不满,首相斯塔默的首席商业顾问钱德拉还将专程出访华盛顿斡旋。
英国政府的微妙态度折射出这场关税博弈的复杂性。
其发言人虽未直接证实调高中企采购价的传闻,但明确表示正与美方和业界进行“建设性对话”,试图在“维持制药业创新”与“确保采购价物有所值”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兼顾病人与纳税人利益。
这种表态背后是多重利益的撕扯:既要保住美国市场份额,又不愿过度牺牲国内医疗体系利益,更需维护本土制药业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药品关税风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全球贸易政策的缩影。
在同一天,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吉隆坡明确表态,若与部分东盟国家的贸易谈判无法达成协议,不排除征收更高关税率。
当前美国对东盟国家的关税已呈现梯度差异:新加坡为10%,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为19%,越南20%,老挝和缅甸则高达40%,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与药品关税的逻辑一脉相承,以关税杠杆逼迫贸易伙伴让步。
但关税大棒的实际效果仍存疑问,美国药品研究协会指出,高额关税最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药价进一步上涨,反而与平抑药价的初衷背道而驰。
2025年8月美国家具价格因关税上涨4.7%的先例,也为药品市场敲响了警钟。
更关键的是全球医药供应链的复杂性:美国72%的基本药物依赖进口,中国在氢化可的松(96%)、布洛芬(90%)等基础药品的进口占比中占据绝对主导,这种高度依赖意味着关税政策可能引发供应链波动。
回到最初的疑问:为何欧盟和日本能获得豁免,英国却被“特殊对待”?答案或许藏在政策执行的细节中。
欧盟与日本的关税上限已形成明确的协议约束,贸然打破可能引发全面贸易报复。而英国尚未敲定的税率条款,使其成为政策试点的理想对象。
同时,英国药企的增资承诺与NHS的调价可能,也让美国看到了通过施压达成多重目标的可能性。
结语这场关税博弈的后续走向仍充满变数。英国的斡旋能否换来税率调整?阿斯利康等企业的投资计划能否及时通过审核?
更重要的是,以关税逼迫药价下调、推动制造业回流的政策逻辑,能否在不破坏全球医药供应链稳定的前提下实现?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英国制药业的命运,更将影响全球医药贸易的规则重构。
在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的碰撞中,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关税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