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或将成为历史?新型丧葬方式已经开始,不少人表示接受无能
推开老一辈的堂屋,谁没听过一句“入土为安”。这句话压根不需要解释,大家一听就懂。讲白了,就是死人要有个落脚处,可别胡乱搁着呢?翻翻农村那些老黄历,办丧事一环一环地来,做棺、挑墓地、烧纸钱,少了哪一个,都像是天理不容。不信?随便走进一个中原乡镇的公共墓园,先别说曲曲折折的小道,就说那一块块墓碑,刻着姓氏,挨得那么紧。你要是站在洛阳城外的高坡上,雾气一散,下面就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墓冢。听说关中地带的地下,比地面的人还多,真有点让人发毛。不过在汉朝念头上来,帝王贵族下葬,讲排场、拼风水,黄土里埋的不是骨头,是身份,比现在的豪宅都“高端”。
要是翻几本正史,大唐帝王陵有没有见过,一马平川,坐北朝南,仪式和传说一样多。有意思的是,越往后人口越多,地皮越挤,土葬就难为情。上世纪七十年代,民政部门调查出,河南、山东某些乡村墓葬占去耕地上千亩,地面墓碑一座挨一座,根本喘不过气。
土地环保,成了顶在头上的硬杠杆。但说实在,火葬不是新鲜玩意!早些年间,佛门中人自愿火化;可普通老百姓觉得人死要全乎,烧成灰都找不到了,也就敬而远之。一直拧不过文化这根筋,火葬兜兜转转,到了20世纪末,才被写进了法律和政策。你以为政策一发,大家就欢天喜地拥抱火葬?并没有。很多地方,动真格推火葬时,办丧事的老人家愁裂嘴,割舍不了老传统。
城市里面,火葬变成不二选择,墓地价格一飞冲天。现在北京近郊墓园最小面积不过一平米,但三十万、五十万的价格,吓得没几个人敢吭声。老徐一家花了一年积蓄买了块地方,只能在网友留言处发愁,是不是太奢侈。有人说火葬很“清醒”,人走得只剩一把灰。但仪式感没地方流淌,亲情和乡愁还有处安放吗?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再说火葬也不是万全之策。火化炉一烧,污染咋解决?权威资料讲,北京市殡仪馆火化炉改造前后,二氧化硫排放差了好几倍。不过新型高温气化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排放量,光靠政策推动还真不行,还得技术跟上。火葬市场还催生了骨灰盒产业,普通木盒千八百,讲究的动辄上万。想给亲人选个体面点的骨灰盒,好像也变成三四线消费支出。
往下说,谁能想到丧葬这事,能整出“生态葬”这个词。树葬首推北京八宝山,骨灰下埋,表面种棵树,没墓碑、不占地,风一吹也清净。水葬、花坛葬、肥料葬,听起来都挺好——骨灰撒江撒海,逝者化作春泥,要说环保倒也贴切!但可不可以接受?有家属觉得丧事就得有个形、有个地。没个节点去烧纸,心里总觉得人还没安稳,昭示着落叶归根的信仰。
上海2023年撒海人数两万二千人,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约13%。速度不慢,但跟传统土葬相比,微不足道。有官方数据拟投入数亿元推行生态葬,可居民参与热情,始终比不上买房置业。很多人觉得祖宗没有碑没影,是不是容易淡忘?其实,金钱、情感、传统,一样都没解决。
身边的信息天花乱坠,树葬花葬成了正确答案。但堵不住的是情感缠绕。在广州清明节,一位大叔挤在人群中对记者叹气,说丧葬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我们心里”。话音刚落,转头又抱怨,“没有牌位,拜祭也不知道去哪。”这就奇怪了!
新技术的花样,能不能让人心安?先说冰葬:挪威和瑞典是先驱,骨头被零下150度冷冻碎成粉末,送进土壤。环保指标直线上升,能源消耗也不低,成本高得够呛。中国上海开展冰葬试点,一年没多少人报名,说是环保,家属怎么看?不太清楚。
高温水解葬,用压强热水,让遗体在几个小时变成无害液体。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应用顺利。中国引进的消息很多,实际操作,群众和家属能接受,还是退而求其次?太空葬倒挺浪漫,把骨灰送上宇宙轨道,打包漂三百年,费用几十万到上百万。明星、科学家才有能耐,一般家庭想都别想。
总是有人讨论:技术再先进、仪式再环保,人心中的那点执拗和难过,改不掉。一旦走进殡仪馆,触碰到真正的生离死别,什么树、海、太空都敌不过一块刻着家族名号的墓碑。没有碑的时候,一年能记得几次去祭奠?连亲友都不想多待一分钟,何况后代?
但也奇怪,火葬、生态葬这些新法子年年增长。殡葬管理政策大力宣传,人们慢慢也不太抗拒。甚至年轻人,消费观小一点,愿意把祭奠和环保、低碳联系在一起。骨灰转成土,种花养树,还能虚拟墓地扫码祭祀。真真假假的仪式感藏进手机。老人觉得是敷衍,年轻人却可能觉得挺好,懒得折腾。
情感、传统、土地和技术,这四根柱子互相掣肘。顶着城市土地的压力,经济账一摊到底,还是火葬和生态葬更实在。再看利益链条,墓地开发、骨灰盒销售、葬礼服务一体化,市场自动捆绑了人生终极消费。有人质疑,清明节还是不是清明节,真正缅怀,剩几分走心。
其实新旧丧葬方式互为矛盾,两类人都很执着——有人缠着祖祖辈辈的习惯,无论贵贱都要埋进那片黑土地。也有人一味拥护技术,追绿色搞创新,说得近乎天然、朴素,把人看得和自然没什么区别。真让这两类人互换一下?谁都不见得舒服。不太会有人能一口气全选。
政府讲改革,技术拼环保,资本盯市场,家属要安定,实际运作还要兜着走两头,顾个圆满。有人说仪式感重要,有人说实用才关键。其实,真正紧要的,是让离世的人和留下的人都能好好交代、心安理得——剩下的,都可以慢慢变。
于是,这事就这么糊里糊涂往前推着走。你说土葬好吧,站不住脚。火葬、生态葬不够亲切,讲到底也不舒坦。每种方式都说得头头是道,每个人心里都没个准数。
现实很简单。土地紧张才是真。传统和科技,每天就这样磕磕碰碰。谁也没有完美的答案,只能自己的家事自己定。这么一看,丧葬其实就像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争着抢着,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
参考资料附后
【1】殡葬改革,让“归去”更文明——澎湃新闻
【2】三地举行骨灰撒海活动,民政部:文明生态葬法的根本性变革——澎湃新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