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4:33

菲律宾一夜生变,杜特尔特的枪杆子被夺下,老杜一家要任人鱼肉?

高潮不是选票落下那一刻,而是一个人被戴上手铐的那天。达沃的街头突然安静,海牙的程序开始计时。岛礁的浪拍得更猛,物价标签一天一个价,渔船靠岸却拉不回成本。很多人问怎么走到了这一步,其实答案很直白,权力从一开始就被两家握成拳头。
“家族不是政党,权力像私产,代价都落在普通人头上“
高潮先看
“2025年3月11日,警察按国际刑事法院命令带走杜特尔特“。罪名是反人类罪,指向他任总统时的大规模缉毒行动,太多人死在那场运动里。他被押走等待审判,达沃的支持者不敢大闹,只能在社交平台刷视频。两个月后,5月12日中期选举,局面诡异,马科斯阵营在参议院只拿到少数席位,杜家反倒在地方层面稳住盘子。一个被捕,一个赢票,这种撕裂就摆在台面上。
再把镜头拉回海上。2024年的仁爱礁,菲律宾船只一再冲刺,中国海警用水炮拦截,双方对峙。到了4月,菲律宾从印度买来导弹,摆在沿海,印度军舰也来了访问,还要一起演习。7月,中国公开说出与杜特尔特时期的约定细节,马科斯直接不认。这一年海上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岸上的生活却没有因为硬姿态更好过。





街头同样热。2024年1月,两派支持者对着喊。达沃市长塞巴斯蒂安说犯罪在抬头,指着马科斯只顾着让美军进驻。老杜特尔特话更狠,公开骂人。马科斯阵营也不软,组织集会,公务员出现在人群里,意图清楚。到5月28日,刀砍进警察系统,35名警察被解除职务,多数被认为是杜家的心腹。第一个被解的是达沃警察局长,罪名是违规击毙嫌疑人,但达沃人看得懂,这是在挖地基。杜家的安全网被撕开一个大口子,影响力肉眼可见在掉。





回到起点
这场对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老杜特尔特1945年生,做过检察官,从1988年起当达沃市长,用的是铁手腕,很多人怕他,也不少人服他。2016年他当上总统,打毒品打到世界都听见,但也被国外批人权不顾。这个家族的力量从南方长出来,靠基层老百姓和警队,简单粗暴又有效。
他的女儿萨拉,生于1978年,先做副市长,再当市长,2022年爬到副总统。弟弟塞巴斯蒂安1987年生,如今是达沃市长。这个组合,靠的是地方组织力和治安话语权,讲究的是执行快,手段硬。
另边是马科斯二世,1957年生人。他的父亲是曾经的强人总统,1986年被赶下台流亡美国,1989年客死他乡。这一段家史让小马科斯带着烙印。他从地方做起,当过议员,2022年赢下总统大位。上台后,路径清晰,靠向美国与印度,给美军更多基地,用更凌厉的姿势应对南海。
两家开始不是敌人。2022年他们联手,北方票仓加南方动员,组合拳把对手打散。马科斯进宫,萨拉做副手。他们一度一起端出修路建港的盘子,想用基建做共识。可好景不长,外交路线上分歧越走越大。马科斯要贴近西方,杜家说别把周边关系丢了。2023年菲律宾与美国搞大规模军演,这一步与杜特尔特时期减少美军的做法正面相撞。
那之后的分工更像是各走各的。萨拉接手教育,塞巴斯蒂安在地方继续扫毒,力度缩了但旗子还在。老杜特尔特退而不休,隔三差五发声。马科斯忙着拉外资,推税改,试图把钱袋子撑起来。可对外这条线,裂痕彻底显形。马科斯不认杜特尔特时期与中国的约定,2023年公开否定。到了2024年,仁爱礁对峙成常态,印度军舰靠岸,导弹挂牌部署,印度和菲律宾的联动越来越密。杜家在台上骂,担心渔民生计受冲击,但声音上不占优势。





内部斗争开始抡重锤。2024年1月的街头交锋只是开端,5月的警察系统大清洗才是要命一招。杜家赖以成势的治安管道被剪断,一夜之间,自己人能办的事变少了。到了年末,又炸出洪水工程的腐败坑,承包商报假进度,钱像蒸发了一样,2025年查到和杜家项目有牵连。萨拉被递交弹劾材料,说她涉暗杀和挪用公款,一时间风声鹤唳。但7月25日最高法院裁定程序违规,这场弹劾无效。对马科斯来说,借力打力没成,但对杜家而言,也是伤筋动骨的舆论战。
媒体与社交平台像战场。全年都在飞假视频和假新闻,谁都不甘心坐以待毙,观众却被拉进了迷雾。有人只看自己喜欢的那一端,真相变成拼贴。到了8月,马科斯端出宪法修改草案,想把制度层面的东西再改一改,以为能把不确定性压下去。问题是,这时候经济的疼已经传到饭桌。外资是来了,通胀却压着不下,海上对峙让渔民捕不到以前的量,油价抬头,日子算起来更紧。
“南海更硬的姿态并没有带来更稳的日子“
从海上到法院,从街头到议会,线索都指向同一个事实,政治被家族化了。你可以看到达沃的铁拳,你也能看到北方的精算,但很少看到公共议题有共同的答案。对外政策成了内斗的延伸,谁在位,海上就换一套口径。结果是,中国更强硬地回应,印度更积极地参与,菲律宾在夹缝里加码,风险只会累积。
把时钟拨回2024年夏天,中国公布与杜特尔特时期的约定细节,马科斯不认。这里面没有对错的简单标签,只有利益选择。杜家看重渔民和地方经济,怕硬碰硬的外溢伤害。马科斯想用对外绑定换安全和投资,同时也在用海上的姿态巩固自己的合法性。两种路线上没有对话机制,只有互相拆台。到了2025年,老杜在海牙等审判,声音被挤在视频里,马科斯面对广场上更响的质问,要求问责的标语越来越多。





有人说,这就是全球化的代价。也有人说,这只是家族政治的必然。更直白的看法是,制度没有让权力分配变成可预期的过程,所以冲突总要靠人去扛。警察换谁的人,军演跟谁走,工程给谁承包,全都成了斗争的筹码。当权者短线安全感够不够,往往压过长期的国家利益。
萨拉的位置最尴尬。她一边是父亲,一边是盟友出身的总统。教育系统的改革没能盖住外部风浪,弹劾案虽然被判无效,她的政治资本也被稀释。塞巴斯蒂安在达沃继续扮演执行者,扫毒规模小了,但旗帜意义还在。他们的支持者仍然相信铁腕可保秩序,但全国范围的力量对比早变了。
这边厢,马科斯阵营虽然握着总统位子,中期选举在参议院拿到少数席位,说明民意并不买单全部路线。对外硬,对内改税收拉投资,这条路遇到了成本。通胀让日常生活更难,渔业受损让沿海更焦虑。最要命的,是洪水工程的腐败暴露,让人怀疑那些倡议到底是发展还是分肥。承包商报表上的数字好看,现场却是烂泥和烂账,钱去哪了没人说得清。广场上的抗议就是在问这些问题,为什么口号那么大,钱包却越来越薄。
“真相在视频里被剪辑,在街头被扩音,政策在会议室里被交换“
我不认同把一切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决定。真实的图景是叠加效应。上一任留下的伤,下一任用另一种方式撕开。2023年的大演习,2024年的海上对抗,2025年的法律战场,这些都是链条。你可以说杜特尔特的铁腕让犯罪下降,也可以说那换来的是国际追责。你也可以说马科斯的亲美亲印换来更多军事支持,但地区对抗变成常态,经济成本由无数家庭承担。
如果把结局再推远一点,家族政治最大的风险是把国家议题变成私人恩怨。警察系统成了攻防关键,媒体话语成了武器,法律程序成了战场。到谁赢谁输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被撕开缝,缝合要很久很久。南海不会因为指责更少浪,渔民不会因为外交辞令多几条鱼,法庭的判决也不会自动修复地方的秩序感。





有人问,菲律宾这样好不好。我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已经写在报表里,写在选票上,也写在每一次街头集会的横幅上。一个国家可以有分歧,但不能只有家族对打。政策需要延续,谈判需要底线,执法需要边界。否则,外资来了也不敢长住,盟友来了也会算计,邻国回应就更强硬,日子只会越走越难。
把视线放回普通人。海上有对峙,岸上要还房贷。军演的新闻刷屏,菜价的涨幅才是现实。渔业受损不只是捕不到那么多鱼,是整条产业链都在冒汗。洪水工程的烂尾不只是预算问题,是公共信任的流失。你可以不关心哪一家赢,但你无法逃开这些账。
最后留一个直白的问题给所有看热闹的人。一个国家如果也走上几大家族轮流执政的路,会不会变成今天这样。答案也许因地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权力要被制度关在笼子里,不是被家族握在抽屉里。至于南海,会不会更乱,取决于有没有稳定的对外策略和内部共识,不是靠一天硬一天软。现在的局势已经够紧,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把注意力放回最基本的事情上,钱花哪了,政策为谁服务,执法有没有底线。这些问题如果回答不了,谁坐在台上都一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菲律宾一夜生变,杜特尔特的枪杆子被夺下,老杜一家要任人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