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新黄河AI晚读
视频加载中...分解大目标,用“小胜利”点燃信心
面对一个看似困难的大目标,孩子容易望而却步,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时,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将它拆解成一级级小小的台阶,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比如,在孩子背古诗的时候,可以将较长的古诗拆分成几个小节,每背完一节,就在纸上画一个小星星,背完全诗,就一起击掌庆祝。让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成为一次“奖励”,帮助孩子积攒前进的勇气。
走小步,不停步,每一步都算数。
即时反馈,让成长“看得见”
为什么孩子往往喜欢玩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每一次点击都有反馈,每一点努力都能得到即时回应。如果父母将“即时反馈”运用到孩子的成长中,也能够让教育事半功倍。
家长可以为孩子制作一面“成长进度墙”,或用一个小瓶子收集代表成果的“小星星”。当进步的轨迹以温暖、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份满满的成就感,将成为孩子们继续探索的推动力。
成长需要被看见,努力值得有回音。
注重和表扬过程,而非只看结果
比起关注最终的分数,父母更应当看见孩子付出的努力和采用的策略。
请多对孩子说:“这个方法想得真妙!”“你今天专注的样子真棒!”这样的肯定,能让孩子的注意力从“我能不能做”转向“我该如何做”。当孩子明白,真正的价值在于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本身,他们就会不惧挑战,勇敢攀登。
真正的肯定,是看见汗水,而非只问收获。
多一些空间,让孩子自己握紧“方向盘”
父母的角色,不是居高临下的“监督者”,而是并肩前行的“引导者”。真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关键在于赋予孩子们对学习的“控制感”——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点燃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可以从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自己开始。比如,在学习前,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感知自己的身心节奏,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头脑最清醒,什么时候需要放松充电。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主安排学习任务,让被动执行变成主动探索,比如自己规定写作业30分钟就休息10分钟,先写数学再写语文等等。一旦达成共识,家长就不要过多干预,让孩子自己把控节奏。
当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成长自然会变成充满幸福的旅程。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