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抓捕到扔崖:揭秘冰岛海鹦救援背后的生死守护战
你敢信吗?冰岛赫马岛上的人,一到9月就半夜集体出动抓鸟,抓到了还往悬崖下扔。乍一听这操作挺离谱,跟欺负小鸟似的,可实际上,这是当地干了几十年的保护活儿,专门救那些迷路的北极海鹦幼鸟。
赫马岛是韦斯特曼纳群岛里唯一有人住的岛,常住居民才四千多,可一到夏天,能来上百万只北极海鹦繁殖。
小海鹦在悬崖上的窝里长到6周大,就该独自飞去找大海了。
它们怕海鸥偷袭,特意选半夜走,还专往亮的地方飞,自然情况下那亮处是月光下的海。
可岛上有路灯啊,还有港口的灯,这些小家伙眼神“不太好使”,愣是把人造光当月光,一头扎进城镇里。
一进城镇麻烦就大了,要么找不到吃的饿肚子,要么成了海鸥或家猫的“点心”。
我第一次知道这事儿时,还挺心疼这些小海鹦的,好好的迁徙路,愣是被灯光带偏了。
为了救这些迷路的小家伙,岛上居民自发组了“海鹦搜救队”。
装备特简单,就一副保护手套、一个手电筒、几个纸箱,可活儿一点不轻松。
他们得半夜不睡觉,在大街小巷转,有时候得爬屋顶,有时候得钻车底,甚至在停车场追着小海鹦跑,你想啊,小海鹦就那么点大,还爱躲,没点耐心和敏捷身手真抓不着。
本来想觉得这活儿就是大人干的,后来发现不少小朋友也跟着,帮着把抓到的小海鹦放进纸箱,那认真劲儿,看着还挺暖心。
救回来的小海鹦也不能马上放,得等第二天白天。
为啥?因为晚上放,它们可能又被灯光吸引,再飞回城镇,那不是白救了嘛。
而且放之前还得先“体检”:称重、记录信息,健康的才能放,体重不够的还得在救助中心住几天,喂饱了再说。
工作人员还会给它们戴个环志,方便以后追踪迁徙路线,你还别说,这些环志真有用,后来发现有些被救的海鹦,能飞到北大西洋的纽芬兰海域越冬,单程就五千多公里,挺能飞啊。
悬崖“投掷”不是虐鸟,是帮它起飞到了放生的时候,居民一般会去海岸悬崖,那是小海鹦原本该起飞的地方。
有人双手把小海鹦往上抛,有人单手跟扔橄榄球似的扔出去,别觉得这是粗鲁,其实是帮小海鹦一把。
北极海鹦的翅膀特短,也就15到18厘米,这翅膀在水里划水特好用,每秒能划五六次,可在陆地上起飞就费劲了,得助跑十米以上才能飞起来。
从悬崖扔出去,能借着力和风,一下子就有升力了,起飞成功率比在平地高多了。
也有在低平海岸放的,主要是方便小朋友参与,安全,但有个规矩,必须离港口远点儿。
为啥?港口里船多,容易漏浮油,浮油粘在小海鹦羽毛上,就没了防水性,它们一沾水就会沉,那可就糟了。
岛上志愿者还会定期清理海岸的浮油,去年就清了两百多公斤,救了近五百只小海鹦,这细节做得还挺到位。
其实这些年,北极海鹦的日子不好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都把它们列为易危物种了,冰岛的海鹦数量,过去三十年直接少了一半。
本来想觉得是不是它们繁殖能力差,后来才知道,一对海鹦一年就孵一个蛋,繁殖率确实低,所以幼鸟能不能活,对整个种群特别重要。
更麻烦的是,海鹦的主要食物是沙鳗,可这些年海洋变暖,北大西洋近三十年升了1.5℃,沙鳗都往北极圈跑了。
海鹦得飞更远去找吃的,成鸟累得不行,喂给幼鸟的食就少了,幼鸟存活率也跟着降。
还有渔业拖网,有时候会误捕海鹦,海里的塑料碎片也多,去年在冰岛海岸发现的死海鹦,三成胃里都有塑料,想想都难受。
居民的坚守,成了海鹦的“救命稻草”好在赫马岛的居民没放弃,去年一年就救了3284只小海鹦,这救助季每年都要持续四五周,这么多年下来,累计救了四万五千多只。
而且经环志追踪,这些被救的小海鹦,成年后的存活率能到45%,比自然存活的高不少,这数据看着不起眼,可对易危物种来说,就是希望啊。
今年岛上还试点了“防眩光路灯”,在海鹦繁殖的地方装,晚上把亮度调低一半,预计能少40%的迷路幼鸟。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个小举措,后来发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都推荐他们这模式了,挪威、苏格兰那边也学着组织搜救队,去年苏格兰还救了1200多只,看来这事儿的影响还挺大。
我觉得赫马岛这事儿最打动人的,不是多先进的技术,而是居民的那份坚持。
四千多人的小岛,每年为了几十万只鸟熬夜,连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这种社区一起守护的劲儿,比啥都管用。
虽然现在海鹦还面临不少问题,但有这些人在,至少它们的“回家路”能好走点儿。
要是咱们也能多关注关注这些“非明星物种”,从少扔点塑料、少开点没必要的灯做起,说不定也能帮到身边的小动物。
毕竟,地球不是只属于人类,能和这些小家伙一起好好过,才是真的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