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4:47

宫颈癌不是突然来的,40岁女子的经历,给所有女性提了个醒





本文178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梅(化名)今年刚满40岁,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性格开朗,平日里热爱读书、跳舞,身边人都说她“活得像个小姑娘”。可就在一年前,她的人生被一句话彻底改变了。
“你得的是宫颈癌,已经是中晚期。”那一刻,她脑子嗡地一声,眼前发黑。明明前几个月还和朋友去旅行,怎么会忽然就得了癌症?可医生却说,宫颈癌不是突然来的,只是她一直没发现。
一、她不是没感觉,只是没在意

回忆起来,早在两年前,王梅就出现过白带增多、异味明显的情况。她以为只是普通妇科炎症,买了点药对付过去。后来又出现了性交出血,她心里有点不安,但忙着带孩子、上课,就想着“过几天看看就好了”。
直到一次晨起,她突然感到腰酸背痛、下腹坠胀,才被丈夫强拉着去医院。检查结果让她崩溃:宫颈癌,Ⅱ期。医生说,如果她能早半年来,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二、宫颈癌的“信号”,其实早就发出来了很多人以为癌症是“突然袭击”,但宫颈癌是少有的“可防、可控、可治”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展过程非常缓慢,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到真正癌变,可能需要5~10年。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其实会发出一些明显信号:
白带异常:颜色发黄、带血或有异味;
接触性出血:性生活后阴道出血,或妇科检查后出血;
月经紊乱:月经量异常、周期紊乱,甚至绝经后出血;
下腹坠痛:尤其是腰骶部酸痛,持续不缓解。
这些症状,不能等、不能拖!哪怕只是“看起来像炎症”,也要尽快排查是否有宫颈病变。
三、为什么宫颈癌会找上她?王梅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发病其实“有迹可循”。医生告诉她,99%以上的宫颈癌都与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她30岁那年曾做过一次HPV筛查,结果是阳性,但因为没有明显不适,就再也没复查过。

HPV感染本身并不可怕,大多数女性在一生中都有可能感染,但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才是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癌症的关键。
而影响病毒清除的,正是这些因素:
不规律的性生活或性生活过早;
吸烟、熬夜、免疫力低下;
没有定期做宫颈筛查或忽视异常结果。
王梅几乎全中。
四、为什么很多女性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宫颈癌早期几乎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加上很多女性对妇科检查存在抗拒心理,导致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中国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超11万人,其中近一半发现时已是Ⅱ期及以上。而早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中晚期却不足50%。
也就是说,宫颈癌的生死分界线,往往只差一个“早发现”。
五、每位女性都该做的三件事医生在病房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宫颈癌是能预防的癌症,你们千万别像她一样后悔。”那么,普通女性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记住这三件事:
1. 接种HPV疫苗,越早越好
目前我国已上市的HPV疫苗分为二价、四价和九价,建议9~45岁女性尽早接种,越年轻效果越好。虽然疫苗不能覆盖所有病毒型别,但能预防大多数高危型HPV感染。即使已婚或有性生活,也可以接种,疫苗不是“处女专属”。

2. 定期做宫颈筛查,不要等身体出问题才查
国家卫健委建议,21~65岁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TCT(液基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一般建议:
21~29岁:每3年做一次TCT;
30~65岁:每3年做一次TCT,或每5年做一次HPV联合筛查。
就算没有症状,也不能跳过检查。
3. 出现异常,要立即就诊,不可拖延
很多女性习惯“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宫颈癌不会等人。白带异常、接触性出血、盆腔疼痛等症状,都是身体在报警。不要靠“自我判断”,及时就医才是最好的保护。

六、她现在还好吗?王梅在接受手术和放化疗后,病情暂时稳定。她现在最遗憾的,不是自己得了癌,而是没有早点重视身体的“提示”。
她在病友群里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是突然得的癌,是我长年忽视身体给出的信号。”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提醒更多女性:别等身体“喊痛”了,才想去保护它。
结语宫颈癌不是天灾,它可防、可查、可治。我们唯一不能做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40岁的王梅,用痛苦换来了一个警醒。你,还要等身体发出最后通牒时,才开始重视它吗?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宫颈癌防控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宫颈癌筛查与预防共识》
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中国宫颈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报告》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宫颈癌不是突然来的,40岁女子的经历,给所有女性提了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