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彻底改名 都结束了!900亿品牌说丢就丢 她到底有多无奈!
☞文|北冥有娱☞编辑|北冥有娱
三十七年国民记忆悄然退场,宗庆后留下的帝国招牌即将更改。
2025年9月,一份娃哈哈内部文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自2026年起,这个陪伴了中国人37年的国民饮料品牌将更名为“娃小宗”。
这份题为《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明确要求从2026年新销售年度开始启用“娃小宗”品牌,理由是“因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解决,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法律风险下”。
更名背后,是创始人宗庆后之女宗馥莉面临的一场生死抉择——要么守着价值911亿元的“娃哈哈”商标却受制于股东博弈,要么另起炉灶,用新品牌杀出一条血路。
无奈之举:价值900亿的品牌说丢就丢
“娃哈哈”商标使用的核心症结在于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根据公司章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必须获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而国资股东拥有一票否决权。
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娃哈哈集团46%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宗馥莉继承宗庆后生前所持股份,目前持股29.4%;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持股24.6%。
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宗馥莉持股排在第二,并不具备绝对话语权。
2025年2月,宗馥莉曾尝试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至其控制的宏胜系公司,但被国资方紧急叫停。
商标僵局直接导致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在2025年7月被勒令停产,该工厂此前每年营收突破1.2亿元,是上海桶装水市场前三的优质资产。
家族内斗:一场控制权之争
家族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了更名决策。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宗伟是宗庆后的堂弟,持股30%。他在停产事件后公开表示“始终联系不上宗馥莉”,并指责更名决策未与经销商协商。
而宗馥莉则通过关停18家关联亲属的工厂、清退年销售额300万以下的小经销商等“削藩”手段,试图收回控制权。
这场叔侄反目被业内视为宗庆后时代“分封制”管理模式与宗馥莉职业化改革的正面冲突。
与此同时,娃哈哈旗下多家公司陆续更名为“宏胜系”。天眼查APP显示,9月以来,山西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虎林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南阳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已更名,去掉了“娃哈哈”字样。
市场震荡:消费者不买账,经销商观望
市场对更名的反应立竿见影。娃哈哈抖音官方旗舰店近一个月日均销售额从5万—7.5万元腰斩至1万—2.5万元,粉丝流失超10万。
一位重庆经销商直言:“娃哈哈的品牌号召力是核心价值,换成‘娃小宗’后,我可能不再代理。”
类似的焦虑在经销商群体中并不少见。据不完全统计,娃哈哈在全国拥有超过3000家一级经销商、数万家二级经销商,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毛细血管式”渠道网络。
消费者对娃哈哈改名一事几乎一边倒地持反对态度。社交媒体上,“娃哈哈将启用新品牌”相关话题阅读量目前已超550万。许多网友表示“接受不了”,还有人质疑“娃小宗会有人买账吗”。
深层谋划:宗馥莉的品牌重构
宗馥莉早已为品牌切换铺路。2025年2月起,宏胜饮料集团注册了“娃小宗”“娃小哈”等商标;5月,首款“娃小宗”无糖茶饮上市试水。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胜饮料集团从2025年5月开始,一口气申请了46个“娃小宗”系列商标,把45个商标类目全给覆盖了。
从品牌设计专业角度看,“娃小宗”的命名尝试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找平衡:“娃”保留了原品牌的识别元素,“小宗”则引入了新的家族标识。
同时,她推动渠道变革:将全国经销商从1.2万家精简至8000家,投放10万台智能冰柜,并注销浙江宏振智能芯片等非核心子公司,将资源聚焦饮料主业。
这些动作旨在通过产品年轻化和渠道精细化,弥补品牌切换的阵痛。
前路未卜:一场品牌豪赌的风险与挑战
风险依然严峻。饮料行业新品牌通常需要3—5年培育期,而娃哈哈的竞争对手正在加速抢占市场。
农夫山泉的无糖茶品牌“东方树叶”已占据该品类80%份额,其2024年营收达428亿元,与娃哈哈的差距逐年缩小。
此外,更名涉及包装更换、渠道重建等成本,宏胜系需投入数十亿元资金。
而宗馥莉此前推出的KellyOne果蔬汁因产品力不足滞销的案例,也让经销商担忧“娃小宗”重蹈覆辙。
法律层面的变数仍在持续。2025年9月26日,香港高等法院驳回宗馥莉针对18亿美元资产冻结令的上诉,这笔资产涉及宗庆后非婚生子女发起的遗产诉讼。
与此同时,杭州国资委已介入上海工厂关停事件,要求保障国资权益。
据第三方数据机构欧睿国际统计,2024年娃哈哈在国内饮料市场的份额为6.8%,较2020年的9.2%下降2.4个百分点。
若股东方未来达成妥协,“娃小宗”或降格为副品牌;若僵局持续,娃哈哈体系可能彻底分裂为“宏胜系”与“宗氏系”两大阵营。
超市货架前,消费者拿起一瓶水,犹豫的不是价格与口味,而是那个熟悉的名字。
宗馥莉能换掉商标,却换不掉人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