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首富肖永明:坐私人飞机回乡,给村民发红包,却欠下221亿
四川人说“大佬”,那不是随便喊的,得是既有钱,又有排场,还能镇得住场子的人。十多年前,四川人心中的“大佬”里,必然有一个名字——肖永明。
那时候,他身边的排场,让乡亲们至今记忆犹新。
春节、中秋,他不是开车回家,而是坐着直升机轰鸣着降落在村口。
螺旋桨掀得灰尘飞起,稻草翻卷,鸡鸭乱窜,孩子们追着跑,大人们抬头仰望。
肖永明下机时,西装笔挺,脚踩皮鞋,眼神里带着“我回来了”的笃定。
衣锦还乡之后,他还真没忘本。
出钱修了三公里水泥路,跨河的桥梁也建起来了,提灌站解决了农田灌溉,村口一排路灯第一次让乡亲们在黑夜中安心走路。
三百万的投入,在农村简直是天文数字。
那几年,乡里乡亲提起他,总是满脸骄傲。有人说:“这娃争气啊,飞到天上去了。”
媒体记者也喜欢写他的故事,把他当作“民营企业家的励志样本”。
在四川商界,他的名字等同于“传奇”。
可人生的讽刺在于,最耀眼的光环往往掩盖着最深的裂缝。
2021年,消息传来:肖永明被列入失信人名单,背负债务221亿。
他曾经创造的商业帝国,一朝坍塌。
01
肖永明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务农,靠种地和零工养活一家人。
童年时,他就表现出一种不服输得劲头。
别人满足于考上技校,他却想得更远,他说:
“要走出去,要做大事”。
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稳定的工作,而是南下闯荡。
从广州、深圳的工地,到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他都待过。
别人看重的是眼前工资,他盯着的是机会。
有人回忆,他年轻时经常一句口头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
真正的转折,是在一次小规模的贸易机会。
别人因为风险大不敢接单,他咬牙接下,跑前跑后联系货源,最后不仅完成了,还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那笔钱不到百万,却足够让他在四川投资一家工厂,从此打开了局面。
他干事的风格,一向果断,别人还在犹豫,他已经下手;别人瞻前顾后,他敢孤注一掷。
靠着几次准确的判断,他迅速积累了财富。
那个年代,正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只要敢冲,命运就可能改写。
他正好踩中了节奏,钱到手后,他的格局越来越大。
私人飞机、直升机回乡,他这种方式并不只是虚荣,而是为了证明,我真从穷乡僻壤里,飞到天上去了。
02
事业起步顺利之后,他开始大规模扩张。
四川本地的项目不够,他把触角伸向重庆、广东、北京等地,投资越做越大,版图越铺越广。
行业里有人佩服他,说他有胆量,敢下重注。
也有人担心,觉得他步子太大。
可他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说:“企业不能停,要么上升,要么被淘汰”。
资金成了扩张的燃料,他很擅长融资,能从银行、投资人那里拿到大额资金。
那几年,他几乎是投资圈的座上宾,项目路演里他的故事被当作成功范本。
可2017年前后,市场环境变了,行业利润率下滑,原材料上涨,订单减少。
很多同行开始收缩战线,守住现金流,可他不愿意。
他觉得,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再加大投入,熬过去就能迎来新一轮增长。
于是,他选择继续借,新债填旧债,旧债还掉,又背上了新的利息。
账面上,公司依然在高速运转,但内部已经像一座随时可能塌的沙楼。
这种做法,其实是对“荣光”的执念,他需要证明自己没有输,他不允许公司停下。
03
企业资金吃紧的那些年,他依旧保持着“大佬”的排场。
直升机回乡是必备的仪式。
螺旋桨的轰鸣声,就像他向乡亲们展示的一张名片,似乎在说:“看,我还是那个飞在天上的人。”
乡亲们依旧称赞,说他有钱还记得家乡。那些路、桥、路灯,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贡献。
老人逢人就说:“这娃孝顺,不忘根。”
媒体采访也没有停,财经版面、地方新闻,仍然喜欢写他的故事,把他当作“励志样本”。
照片里的他,依旧一身名牌,笑容满面。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压力已经越来越重。
有人说,那些年他常常失眠,晚上翻来覆去,第二天白天依旧要打起精神,扮演好“成功企业家”的角色。
这种排场,其实是一种幻觉,对外,是面子工程,对内,是自我麻醉。
他需要让别人相信他还行,更需要让自己相信还能挺住。
但企业生死,不会因为幻觉而改变。
04
2021年,裂缝彻底撕开。
债务链条断裂,他的企业轰然倒下,最终曝光的数字,是221亿。
这个数字足够震撼。
221亿,如果换算成现金堆起来,能装满数十辆卡车。
对普通人来说,是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对肖永明来说,却成了压垮一切的负担。
法院公告出来,肖永明被列入失信人名单,曾经的大佬,一夜之间成了老赖。
乡亲们议论纷纷。
有人替他说话:“修的路大家还走着呢,人不能忘恩。”
有人摇头:“太膨胀了,玩飞机玩大了。”
也有人冷冷一笑:“这早晚要出事。”
合作伙伴更直接,有供应商抱怨:“几千万的货款压了几年,最后说没钱。”
有员工叹息:“老板风光的时候,我们也骄傲;可到头来,工资没着落。”
在农村,人走茶凉是最真实的人情,风光时,人人捧你;落魄时,议论满天。
直升机降落的轰鸣声还在耳边,但已经没人抬头仰望。
这一切,给人留下的不是简单的唏嘘,而是沉重的警醒。
债务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从小到大一步步滚出来的。
刚开始是几千万,后来是几亿,再后来就是百亿。
每一步都有机会止损,但肖永明没有,企业家最怕的,就是没有刹车的勇气。
要知道,真正成熟的商人,懂得在必要时收缩,哪怕断臂求生,也要活下去。
他没有,他选择继续赌,直到彻底输光。
排场不能救企业,飞机、直升机、镁光灯,这些都只是表象。
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是现金流,是利润,是对风险的敬畏。
05
从直升机回乡的轰鸣,到法院公告上的冷冰冰名字,肖永明的人生过山车,用了不到十年。
他确实辉煌过,也确实为家乡留下过贡献。但最终,他没能守住。
肖永明的故事,是财富游戏的缩影,也是欲望和人性的注脚。
财富能让人飞得更高,也能让人摔得更惨。
真正的成功,不是让别人仰头看你有多风光,而是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真正的富有,不是私人飞机,而是当危机来临时,家庭和企业都不至于崩溃。
风光一时容易,守住一生最难,这就是肖永明给世人留下的最大警示。
#头条深一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