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芜湖人,去了趟青海西宁,实话实说:西宁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
去塔尔寺那天没赶早,却撞进了最不慌不忙的模样。红墙被太阳晒得发暖,指尖刚碰到转经筒,就顺着木头轴子的“吱呀”声转了半圈——筒身磨得发亮,沾着不知多少人的温度,连边角都泛着温润的包浆。大殿里的酥油花刚换了新的,凑近了能闻见奶油似的凉气混着藏香,花簇里的菩萨衣褶细得像真绸缎,守殿的喇嘛说:“师傅们得在冰窖里捏,指尖冻得红通通的,半个月才能成这样。”转经道上遇见戴藏帽的老奶奶,手里的玛尼珠数得“沙沙”响,见我举着手机拍照,她忽然停下,笑着朝我举了举手里的酥油灯,光落在她眼角的皱纹里,亮得像晒透的太阳。
接着往东关清真大寺走,远远就看见穹顶的金顶在太阳下闪,走近了才发现妙处——伊斯兰教的大殿门口,摆着藏族寺庙的经筒,风一吹就轻轻转;红漆大门上的花纹更有意思,阿拉伯文字绕着藏式的卷草纹,像两种话凑在一起说悄悄话。
中午的阳光正好,透过彩色玻璃窗滤成碎金,洒在大殿里两人合抱的木柱上,木纹里渗着淡淡的酥油香,和芜湖城隍庙的烟火气不一样,清透得吸一口都觉得肺里亮堂。寺外的南关街早闹开了,拉面师傅甩面时胳膊抡得圆,面团“啪”地砸在案板上,转眼就拉成细得能穿针的面条,煮在锅里“咕嘟”冒热气;卖馓子的摊子堆得像小山,金黄的馓子绕成圈,我刚拿起一根,芝麻香就往鼻子里钻,咬一口脆得掉渣,渣子落在衣襟上都舍不得拍掉。
最惊喜的是去坎布拉的路。车在山路上拐了个弯,突然一片红山撞进眼里——不是土褐色的红,是像被晒透的陶片那样的亮红,一层叠一层堆在天上,底下一条黄河绿得发蓝,绕着山弯流,水面平得能映出云的影子。
讲解员说:“这儿以前是大海,你看石头缝里,还藏着亿年前的贝壳印呢。”沿着步道往上爬,路边的野花黄的紫的挤在一起,花瓣上沾着露水,指尖一碰就湿乎乎的;风里带着草叶的凉,吸一口比在芜湖公园里闷着舒服十倍。
到了山顶观景台,能看见黄河在峡谷里绕了个大弯,远处的雪山尖儿白得晃眼,几个骑行的年轻人躺在草地上,举着酸奶碗喊:“这比在健身房出汗痛快多了!”声音顺着风飘过来,脆生生的,连我都跟着笑。
还去了青海湖边的油菜花田,没挤网红打卡点,反而在田埂上坐了一下午。八月的油菜花还没谢,金得晃眼,风卷着经幡扫过手背,带着湖的湿凉。
不远处的牧民帐篷冒起青烟,牧民大姐端着一碗奶茶走过来,笑着说“尝尝”——奶茶是咸香的,混着奶皮子的醇厚,喝下去从喉咙暖到肚子里。我光脚踩进湖水里,凉得激灵一下,却舍不得挪开——水清清的,能看见脚边的小石头,这是在芜湖长江边感受不到的开阔,连风都带着没被惊扰的静。
最后必须说那口让我念到现在的吃的——兴海路的手抓羊肉。找了家本地人挤着坐的馆子,塑料桌子摆在门口,老板嗓门亮:“要多少?论斤称,二十多块管够!”刚出锅的羊肉冒着白气,肥膘泛着油润的浅黄,用筷子一戳就分开,瘦的部分红嫩,咬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连筋都炖得软乎乎的,一点不柴。
蘸一点粗盐,盐粒在舌尖化开,肉香直往喉咙里钻,没有半分腥气——我在芜湖只吃红烧羊肉,可这口本味,却让我忍不住多夹了两块。老板蹲在门口择菜,说:“这是本地的羊,吃草原上的草长大的,炖的时候就放姜和花椒,鲜气都在肉里,不用瞎搁调料。”
配着刚舀的甜醅子,青稞粒咬开有淡淡的酒香,凉丝丝的顺着嗓子眼滑下去,解腻又清爽。旁边桌的大叔吃得满头大汗,扯着嗓子和老板聊天,塑料凳“吱呀”响,烟火气裹着肉香飘得老远——这比芜湖的网红餐厅热闹多了,也实在多了。
离开西宁那天,我在火车站买了袋牦牛肉干,风还是凉丝丝的。其实西宁的好,从来不是网上那些“必去景点”能写透的:是塔尔寺转经筒上的温度,是坎布拉红山映着的蓝黄河,是手抓羊肉咬开时的汁水,也是街上的人说话慢悠悠的劲儿——没有芜湖的急吼吼,却让人心里踏实。
要是你也想去,不用做太细的攻略,带件外套,穿舒服的鞋子,走到哪儿算哪儿,说不定转角就撞见卖酿皮兼卖酸奶的摊子,或是笑着递奶茶的牧民大姐。这地方,真的比网上说的,更值得来一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