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大跌!A股后市怎么看?
屋漏偏逢连夜雨,科技股又传出一个利空消息。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的报道,由于技术问题,特斯拉已放弃了今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的计划。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08c8fa64dc084eacb00653c6309defd5~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60742064&x-signature=WUVT5DhLxZDzfmyQjrEy8cV%2BxSM%3D
怎么回事呢?
今年年初的时候,钢铁侠马斯克对外公开宣布要生产大约5000台Optimus机器人,并且还要备足生产1万到1.2万台机器人的零部件。
一如既往的大手笔,很马斯克。
从马斯克的说法来看,Optimus可不仅仅是一个机器人那么简单,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重要性超过特斯拉的电动汽车业务。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马斯克眼里的星辰大海,和特斯拉机器人项目内部一线工程师的执行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通俗点说,实现不了。
最终,特斯拉做出了那个艰难但又必然的决定:彻底放弃2025年的量产计划,把所有资源都撤回来,从头开始,进行一次根本性的重新设计。
马斯克也在今年7月26日X Takeover活动中就公开表示,已放弃第二代Optimus量产计划,并转向研发更优的第三代,今年只生产几百台原型机。
吃瓜吃到这里,脉络基本上已经理清了,这条消息,就是The Information在旧事重提炒冷饭。
不过对于投研来说,这才刚刚开始。
到底是什么最终导致Optimus 2025年量产计划搁浅呢?
手部问题无疑是最大的问题。马斯克本人也公开承认,手部,包括前臂,是整个机器人工程中最困难的部分。
事实上,不光是特斯拉,几乎整个机器人产业,都卡在手上。
从实现方式来看,目前比较主流的机器人手有三种,柔性好的腱绳驱动、精度高的连杆驱动和力量大的齿轮驱动。
https://p26-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3bdc738f4600402fa814b2b484723749~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60742064&x-signature=BuIEYlaUcau38XLp%2B8aOWq9rdqY%3D
到底哪种更好呢?
还没有盖棺定论,至少10年之内,谁也别想统一谁。
也就是说,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没有一种方案是完美的,未来趋势很有可能发展成专手专用,力量大的进工厂搬东西,精度高的去做贴封条等细致工作。
特斯拉的技术方案是用一套齿轮加丝杠加腱绳的组合方案,兼顾力量和柔性。听起来很高级,不过实际的应用场景还是在搬运上,像是叠衣服、扫地这种复杂劳动,Optimus还是做不来。
这样看来,即便是行业标杆的Optimus,现在定位也只是个高级搬运工,离真正的全能还差得远。
国内厂家这边进展同样有阻力。
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基础硬件不行。
想让机器人手有劲又精准,需要小而强的空心杯电机。目前国产电机在高端性能上,尤其是在连续工作、低发热稳定性方面,跟国外的顶级产品有着明显差距。
力量、精度、稳定性都不够。
同时,灵巧的前提感知能力也不达标。传感器噪音大、易发热,根本达不到人类皮肤的感知水平。
这样看来,国内厂商能做的,基本停留在搬箱子的水平。如果想做拿起杯子的动作,世界顶级的Figure机器人成功率是98.5%。听着很高,但在现实生活中则意味着每拿67次杯子,就要摔碎一次。这是完全没法接受的。
整体来说,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面临着一个死循环。
上游研发说,没有明确的场景和订单,没法投入巨大资源去专门研制一款手。下游应用说,现在的手不行,干不了活,没法用。
那怎么才能破局呢?
最有可能的是工厂场景里率先落地一个爆款。
不管是对力量有要求的搬箱子,还是对精度有要求的贴密封条,只要先稳定落地一个场景,就能让机器人真正上岗,代替人力,灵巧手才算走出第一步。
这个突破,最终大概率还会落在马斯克的特斯拉头上。
特斯拉成功了,行业就会被全方位激活,特斯拉失败了,大家大概率会继续等待。
T链,始终是机器人行业绕不开的核心。但是交易节奏上,我认为在特斯拉实现明显突破之前,机器人板块的震荡难以避免。
反内卷今天不错,煤炭、养殖、化工等板块上涨。
这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化工,国家亲自下场整顿。
最核心的变化是监管思路升级。
过去的治理政策主要盯着单位企业,治标不治本。这回首次把园区概念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单挑,而是整个园区综合能力的对抗。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一个园区安全环保不达标,里面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企业太多,那么整个园区都会被限制,甚至被责令整改。
这个改变很关键。它把责任从单个企业,转移到了园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身上。园区为了自己的评级和生存,会倒逼里面的落后企业进行改造,甚至直接清退。
整个化工行业,都得调整。
为高端新材料、化肥等我们急需且容易被卡脖子的产业,加大力度支持,产能过剩的炼油、乙烯、煤制甲醇等则要有计划的压制。
那么问题来了,政策看着很好,到底能不能执行下去呢?
回顾化工行业历史,实现供给优化主要靠两条路径,一个是政策驱动强制出清,一个是市场驱动自然出清。
这次则是双管齐下,政策层面有环保、能耗、安全三大杀手锏,市场层面通过竞争,给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落后产能送上最后一击。
对于企业来说,这轮调整一定是痛苦的,但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却非常必要。它标志着过去那个野蛮生长、粗放发展的时代正在结束。
一个追求质量、效率和技术的新时代,正在开启。化工供给侧改革,正在路上。
这场行业变革,必然会带来利益重新分配,大型一体化炼化企业、行业龙头和高端材料企业,将是最大赢家。
最后聊聊大盘。
指数下跌近37点,前期大涨的科技方向几乎全军覆没。
估计收盘后不少同学心里犯嘀咕,牛市会不会就此结束呢?
先说结论,这不是牛市终点,更像是风格调整。
虽然指数看着吓人,但打开涨跌比例,仍有超过半数个股飘红,但涨的都是前期比较冷门的板块。。
指数触及3900点受压回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就导致这个位置筹码密集,解套盘和获利盘通常会一起涌出。再加上昨天科技头部企业两融折算率被调降到0%,容易引发科技股大面积卖出。
实际上,A股市场现有的3732只可以融资的个股中,有近4成折算率是0%。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不算新鲜,只不过是市场在这个关键时刻。让老股民们想起了2015年降杠杆后牛市结束,拨动敏感神经。
股价一跌,这不就又符合融资要求了吗?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04614da9260547d09faa727d5a93d2e3~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60742064&x-signature=62Kjx3PFUWbFYBqXqwXZvhkZCaE%3D
前天在开盘前的文章里明确说过:
4000点这一关,没这么容易过。
市场情绪就像钟摆一样,在贪婪和恐惧中徘徊。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预测钟摆的每次摆动,而是做好应对策略。
在科技股的退潮期里,对于仓位重的,做做波段、保住利润;对于仓位轻的,则是在调整中寻找机会、低吸筹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跨过风雨、穿越牛熊。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