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10:44

日本人为什么不在北洋政府时期进攻中国?

北洋政府那个年月,打仗成了日常,政权换得比翻书还快。可偏偏这么乱,日本却迟迟不动手。明明早早就盯上了中国,结果不但不宣战,连大兵都不敢放出来。
可到底是谁在克制,谁在犹豫,背后这笔账,还真没那么简单。

割地不割命,日本想打却不敢打1927年,日本内阁抛出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清清楚楚列了目标:先夺“满蒙”,再取整个中国,最后吞并亚洲、称霸世界。听着像是帝国大梦,干法却像贼眉鼠眼的包围圈,不打正面,只搞渗透。
关键是,日本不是没想动手,而是一直下不了手。打仗不是嘴炮,需要真金白银。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日本财政也跟着发烧。怎么办?一边紧缩预算,一边对外扩张。问题是,家底不够,嘴上硬也推不开门。

1931年9月18日,日本终于动了真格,在东北挑起九一八事变。可你往前倒十年,那时候他们为什么忍得住?张作霖是个关键人。日本一手扶起来的代理人,结果到了权力巅峰,转身就不给面子。
张作霖在北京当大帅,日本要他扩大满蒙铁路权,他死活不让。铁路在那个年代不是跑客运的,是跑军队的,铁道修哪儿,军权就进哪儿。张作霖知道,这一步退了,东北就没了退路。
于是,日本人气得发疯。花了十几年资源换来一个“自我膨胀”的东北王,结果这个东北王不听话,那还留着干嘛?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成了废墟,凶手正是不受节制的关东军参谋。一场精心布局的暗杀,炸出了日本的下一步计划。
可炸归炸,战争就是没打。为啥?因为炸一个人容易,打一个国家难。日本国内经济还在危机边缘,军方虽强势,政界却没共识。靠《田中奏折》那点纸面野心,撑不起一场战争的财政需求,更撑不起国际压力。

1932年,日本搞出个“伪满洲国”,表面上是自决独立,实际上全是东京在背后指挥。这种拐弯抹角的做法,说明了当时日本的纠结:既想扩张,又怕翻车。那时候国际上还流行“公约精神”,《九国公约》不认你说建国就建国,搞不好得挨群殴。打仗的时机,远没成熟。
而对手北洋政府,虽内战频发,却一直撑着不让对方得寸进尺。不是因为有多强,而是底线还在。日本想试探,又不敢大动干戈。战争,不是说打就能打的事,尤其当对方还能说“不”的时候。
穷归穷,北洋照样硬气

看北洋军阀那副打家劫舍的样子,好像没几个正经人。但真论对外,他们有时候还真硬。不是嘴硬,是骨头硬。1914年一战爆发,当时袁世凯主政,宣布中立。为啥中立?因为那会儿局势不明,谁胜谁败说不准。可一到风向转了,北洋政府立刻换了牌。
1917年3月14日,段祺瑞抓住一艘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的机会,宣布与德国断交。不是光说说,他派中国警察进驻天津与汉口德租界,封锁德舰120多艘,把“断交”玩成了实际行动。这种不宣而战的操作,让北洋在列强里混出点威风。
当然,也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这么有主意。黎元洪那一派主张继续中立,怕惹麻烦。可段祺瑞不管这些,他看得清,跟协约国捆绑,才有机会在战后分汤喝肉。说白了,这是把乱世当棋局,赌的是眼光和时机。

张作霖那边,也不是一味窝囊。他当年在东北,不管日本怎么逼铁路、矿山、工厂,他都咬着牙没全答应。就算背后有债务,有人脉压力,底线问题他不退。铁路是军用战略线,谁掌握铁路谁就能随时部署军队。日本人想把满洲变成后花园,张作霖偏不让你装铁轨当坦克道。
这种行为在那个时代,算得上是“硬核外交”。不是说他多正义,而是知道一旦让步,后果无法挽回。张学良接班后,虽然被称为少帅,东北军一度号称二十万精兵,装备精良,基本还能管住日本在东三省的野心。

可惜,北洋政府毕竟是个多头怪。中央压不住地方,地方又各自为政。张作霖死后,整个东北局势就开始松动,日本人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而北洋政府的骨气,也就在这种“政权空窗期”慢慢熄火了。
这也正是日本没在北洋时期开战的原因之一——对手虽乱,但还没乱到能被随便踩的地步。一旦动手,背后不止是东北军,还有国内对外强硬的政治惯性,一旦被激起,怕是会搞出比他们预想更大的麻烦。

错过窗口的野兽,迟来的战争动了真枪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人终于出手,搞了场“柳条湖爆炸”,甩锅给中国军队。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发动全面进攻,占了东北。这时候北洋政府早已不在台面,南京国民政府还在重整财政、整军备战,根本挡不住。
但为什么是1931年?为什么不是1925年、1920年,甚至1915年就打?因为那时的日本,还没做好准备。

经济上,日本在1930年代中期才逐渐恢复元气。财政靠高桥是清主导的通货再膨胀政策才刺激起来,靠出口、靠外贸、靠私营船队,搞出一点家底。但一切都还依赖外部。进口铁矿石、棉花、羊毛、生丝,样样少不了。所以打仗就得看供应链,一断就瘫。
军事上,日本也不是早就铁板一块。1936年2月,军中极右派直接暗杀高桥是清,财政派全线被清洗,军部完全接管内政,才有了“全面战争”的底气。打仗这事儿,不光是热血,更是资源。之前没粮没兵,光靠《田中奏折》画饼,是打不出卢沟桥的。

而等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起,日本这才算真正发动全面战争。7月11日中日两军签订停战协议,枪声刚停三天,日本内阁就反手把“卢沟桥事件”升级成“北支事变”,一口气出动三个师团加海军编队进攻中国北部。这时候他们才终于等到了最合适的“战争窗口”。
因为中国政局刚刚稳定不久,统一度不足,抗战准备更是刚起步。日本军部觉得,这是“一举解决中国问题”的最佳机会。所以他们不再犹豫、不再遮掩、不再搞代理人,而是直接上兵。

之前十几年,日本一直在等一个“够软的对手”,一个“够弱的时机”。可惜他们没料到,这场战争拖了八年,最后不是他们吞下了中国,而是中国耗光了他们的野心。
参考资料:日本人为什么不在北洋政府时期进攻中国?.央广网.2015-07-24
九一八事变那年:迷茫的中国和危机的日本……他们为什么不抵抗?.家国视野.2020-09-17
北洋军阀真的软弱无能?错!穷归穷,乱归乱,但骨气和硬气没有丢.搜狐网.2025-07-12
中国抗战牵制过半日本陆军 迫其放弃侵苏无力抗美.解放军报.2015年05月08日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日本侵华野心的膨胀.上海热线.2023-7-18
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蔓延日本,决定了抗战的最终走向.新浪财经.2025-09-05
日本侵华战争为何失败 与世界为敌 被中国拖垮.澎湃新闻.2017-08-2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人为什么不在北洋政府时期进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