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00:27

贷款骚扰电话“突然消失”?背后是一场席卷全国的金融大整顿!

朋友们,最近你的手机是不是清静多了?那个一天响八回,开口就是“请问您需要贷款吗?”的骚扰电话,好像突然集体“失声”了。刷短视频,那些“极速放款”、“低息到手”的广告也肉眼可见地变少了。

这可不是你的错觉,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金融风暴正在席卷而来。这一切变化的背后,都源于一份在10月1日正式落地执行的重磅文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助贷新规”。

一、新规“紧箍咒”:利率不超24%,合作要上“白名单”

这份新规到底有多厉害?简单说,它给整个助贷行业套上了一个“紧箍咒”。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它明确划下了一道“利率红线”: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一位深圳的助贷从业者透露:“以前是超过24%不合法,现在是超过24%,银行就直接不跟你合作了。”这一下,直接把那些靠着高利率、高服务费生存的机构挡在了门外。

其次,新规要求银行对合作的平台和增信机构实行 “名单制管理” 。也就是说,不是随便什么助贷公司都能和银行“牵手”了,必须进入银行官方公布的“白名单”。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任何机构开展合作,这从源头上斩断了那些不正规、皮包公司的生路。

二、什么是助贷?为啥以前能那么“狂”?

听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到底啥是助贷公司?它跟网贷平台有啥区别?

用个比喻你就懂了:网贷平台自己就是“金主爸爸”,有放款资质;而助贷公司更像是一个“贷款中介”。它自己没有钱,主要工作是帮银行“拉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寻找潜在客户,初步筛选后,再把资质不错的客户推荐给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由它们最终审核并放款。助贷公司呢,就从中赚一笔服务费。

正因为之前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这个行业一度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有些机构风控责任不清,有些随意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甚至玩起“AB贷”(用A的资质为B贷款)之类的骗局,把整个市场搞得乌烟瘴气。

三、行业大洗牌:头部公司吃肉,尾部公司出局

新规一出,行业立刻进入了“冰火两重天”的深度洗牌期。

像蚂蚁、京东、字节这些流量巨头和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因为本身合规能力强、数据风控技术过硬,反而能更快适应新规,甚至被银行更加青睐。用专家杨海平的话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数据加工能力,体现在业务上就是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

而那些实力弱、规模小的尾部助贷公司,基本上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行业正从过去靠人力、靠话术的“业务主导”,转向靠技术、靠数据的“技术主导”。

四、从业者诉苦:不是没渠道,是没客户!

然而,即便政策收紧了口子,一线从业者却表示,眼下最大的困难还不是合作渠道,而是客户资质本身。

“现在需要钱的人挺多,但很多人的征信已经被‘打成筛子’了。”一位助贷经理坦言,现在上门的客户,十有八九征信都过不了关。而资质好的客户,根本看不上助贷机构,对它们普遍缺乏信任。

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现在业绩好的,基本都是入行早、人脉广、资源深的“老油条”,大部分普通业务员的日子非常难过。

未来展望:银行自建团队,行业回归理性

专家指出,助贷机构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是过去商业银行自身线上信贷能力不足。未来,一个必然的趋势是:银行会加速自建互联网信贷团队,把核心风控和获客能力抓回自己手里。

所以,贷款骚扰电话的“突然消失”,并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由国家主导、旨在保护消费者、净化金融市场环境的必然整顿。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耳边是清静了,借钱也更规范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一个更透明、更健康的信贷时代,或许正在到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贷款骚扰电话“突然消失”?背后是一场席卷全国的金融大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