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又一古城火了!人气不输平遥,免费开放,拍照不排队还管饱
前阵子刷朋友圈,老家发小吐槽去周庄旅游的糟心事:机票花了1800,门票加住宿快抵半个月工资,结果拍的照片全是后脑勺,连小桥流水都被人头挡得严严实实。评论区里一群东北老铁附和,说每次想打卡古城,都被南方那些“高价景区”劝退,难道咱大北方就没个能拍国风大片还不坑人的地方?直到上个月去山西晋城走亲戚,我才发现藏在太行山下的郭峪古城。这地方简直是为咱东北人量身定做的——古城主体免费开放,青砖黛瓦比平遥还出片,一碗当地特色的高平十大碗才30块,碗比咱东北的海碗还大,肉炖得入口即化,配着小米粥能吃到扶墙走。
最绝的是游客少,我在城墙上坐俩小时拍日落,连个抢镜头的人都没有,朋友圈发出去还被问是不是去了影视基地。
搁以前,郭峪古城低调得像咱东北冬天的花棉袄,暖和实用却不显眼。今年五一再去,明显感觉不一样了:村口卖花椒的大爷举着手机拍视频,嘴里念叨“家人们看这古城多好看”;开民宿的大姐说,周末来拍汉服的团队能排到下周;停车场里多了不少辽A、吉A的车牌,一听口音全是老乡。
有个从沈阳来的大哥,举着相机在城墙窑洞前拍个不停。他跟我说之前去平遥,想拍张没人的城墙照得等半小时,这儿倒好,往窑洞门口一坐,想拍多久拍多久。“你看远处的太行山,层次感比咱长白山的林海还带劲,”大哥边调相机边说,“这才叫旅游,不是去人堆里挤着看后脑勺。”
郭峪古城可不是普通的“仿古建筑街”,是正经的“太行古堡”。城墙有两层楼那么高,最宽的地方能并排走三个人,城墙上密密麻麻的窑洞像蜂窝,以前是藏兵囤粮的,现在站在窑洞口拍照,阳光从砖缝漏下来,氛围感直接拉满。古城中间的豫楼有七层,木楼梯踩上去咯吱响,跟老家阁楼似的,到了顶楼能看见整个古城的青瓦顶,远处太行山的轮廓清清楚楚。
最让咱东北人感动的是这儿的实在劲儿。之前去某网红古城,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卖48块,比东北饭店的锅包肉还贵,吃着却没家里的挂面香。但郭峪古城除了登豫楼收20块、汤帝庙10块,其他地方全免费。问村里的张大爷为啥不涨价,大爷笑着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地儿,不是用来坑人的,游客高兴了下次还来,比涨那点门票钱强。”
逛的时候遇到个辽宁来的摄影大姐,她背着相机在巷子里拍了一下午。“以前去南方古城,拍张石板路得等别人走光,这儿随便找个门墩儿坐下都是景,”大姐翻着照片给我看,“你瞧这明清老宅的砖雕,龙啊凤啊雕得多精致,比咱东北老家木柜上的雕花还讲究,穿汉服往这儿一站,不用摆姿势就是古装剧截图。”
大姐还分享了拍照秘诀:春天来的时候,古城里的梨花开了,白色的花配着青瓦,跟东北杏花沟似的好看;秋天太行山叶子红了黄了,拍远景能把古城和山色框在一块儿,朋友圈点赞能多到手机卡壳。
不少老铁问从东北过去方不方便,我特意整理了攻略:坐高铁到晋城东站,出了站坐202路公交,一个来小时就到古城门口,车票才10块钱,比在沈阳坐地铁跨区还便宜;自驾的话,导航到郭峪古城停车场,10块钱能停一天,比中街停车划算多了。不过古城里不让开车,只能步行,累了就找巷口的石凳歇会儿,听听卖豆腐脑的吆喝声,跟东北早市似的热闹。
现在网上关于“良心景区”的讨论特别热闹,有网友说:“好多景区都想着宰客,像郭峪古城这样实在的太少了,就该让它火起来。”也有网友担心:“要是以后游客多了,这儿会不会也开始涨价坑人?”其实我觉得,景区就跟做人一样,实在才能长久,把老祖宗的东西当成圈钱工具,最后只会把游客都得罪光。
想去的老铁建议选春秋两季,春天四五月份不冷不热,梨花开得正好;秋天九十月份天气干爽,太行山的景色也最美。夏天别去,山西夏天跟东北伏天似的,晒得人睁不开眼;冬天风大还冷,城墙上待一会儿就能冻得手发麻。去的时候记得多带两件换洗衣物,穿浅色衣服拍照出片效果最好,租套汉服的话,氛围感更足。
现在越来越多人追求“性价比旅游”,不再盲目跟风网红景区,更看重体验感和实在劲儿。郭峪古城的走红,其实给其他景区提了个醒:游客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心为游客着想,才能长久吸引大家。下次放假别再盯着南方的高价古城了,咱北边儿就有这样的宝藏地方,拍照片不排队,吃饭不坑人,还能感受真正的古城烟火气,去一次绝对不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