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阿边境深夜交火,双方伤亡数据不一,沙特卡塔尔出面劝和
巴基斯坦跟阿富汗打起来了,这事应该怎么看?新华社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火:谁在劝和,谁在搅和》。文章是这样写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均证实,双方于11日深夜至12日凌晨在边境地区交火,造成人员伤亡,交火不过只有几个小时。对这个交火激烈程度的界定,新华社的这篇文章选取了多家外媒的说法,原话是:按照多家外媒的说法,这是阿富汗塔利班在2021年重新掌权后,两个相邻国家之间爆发的最激烈的冲突。11日深夜的事,而且只打了几个小时,可是网上讲的为什么时间会更长呢?
新华社的这篇文章最后也讲到了这个问题:此前有媒体报道,巴基斯坦军方9日夜间对阿首都喀布尔及帕克提卡省发动空袭,打击据称属于“巴基斯坦塔利班”成员的藏身点。巴方没有证实上述报道。换句话来说,9号的消息只是传说,没有得到巴方的证实。
双方交火的性质,新华社的文章也说得很清楚,双方都称当晚行动为反击。对于双方交火的结果,新华社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两国不同的报道。一个是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在12日发表声明当中讲到的:至少打死200名武装分子,交火造成巴安全部队23人死亡、29人受伤。巴方的声明特别提到了打击的目标,包括阿方军队营地和哨所,“巴基斯坦塔利班”、“俾路支解放武装”以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阿境内的恐怖分子训练基地和支持网络。
同一篇文章也引用了阿富汗方面的说法。阿富汗政府发言人穆贾希德12日在记者会上说,11日夜间阿方的反击行动造成巴方58人死亡、30人受伤,阿方9人死亡、16人受伤。阿富汗军方的声明是:“报复行动已经结束,并且取得了成功”。这是双方各自的说法,谁真谁
假大家自己琢磨去,反正把双方的消息都摆在这了,明显是不偏不倚。
这个里头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阿富汗方面讲“报复行动已经结束”。对于这个结束,阿富汗方面的讲法是:在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的请求下,阿方停止了反击。而文章也透露,沙特的外交部12日发表了声明,呼吁巴阿“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卡塔尔方面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显然这篇文章讲的是谁在劝和,讲的是沙特跟卡塔尔在劝和。
这篇文章也讲到了阿富汗外长穆塔基正在出访印度,而且提到了印度10日宣布提升双边外交关系,重开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大使馆。阿富汗方面也表示要向新德里派出外交官。文章还讲到了另一个信息供大家参考:这个信息是两国之间的边境线由当年的殖民者划定,被称作“杜兰线”,全长2000多公里。多年来,由于“杜兰线”的合法性存疑,巴阿边境的冲突时有发生。
新华社不愧是官方大媒体,讲事实讲的都有来源,讲分析也是实事求是。其实关于这场冲突,网上很多评论无端揣测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和此前美国提出要求在阿富汗恢复军事基地,遭到了阿富汗的拒绝,于是巴基斯坦替美国教训了阿富汗等等。我觉着,在没有准确的信息来源的情况下,这样的分析恐怕还是不大靠谱的。
我个人认为,像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样的边境武装冲突,基本上是一过性的,不可能长期的持续。当然这种武装冲突和长期以来边境上存在的一些状态有关,特别是对巴基斯坦来说,一直在巴基斯坦国内制造恐怖事件的一些极端组织,包括“俾路支解放武装”、包括“巴基斯坦塔利班”等等,长期以来给巴基斯坦造成了不少的麻烦,也造成了中国在巴人员的伤亡。这些武装你想剿灭他,很难打,为什么呢?在两国边境,打起来就跑到对面去了。关键是塔利班方面对这些武装组织和极端势力采取了一个暧昧的状态,造成了这种客观上对这些极端势力的支持,这个是让巴基斯坦恼火的,而这也是造成双方交火的直接的原因。
至于联想的那些东西,都没什么依据。而这种联想很容易造成一种倾向性的舆论。今天下午,外交部的新闻记者会上有这样的一段问答:有记者提问,近日有媒体报道,巴基斯坦利用中国设备和技术向美国出口稀土,触发了中国出台严格管控稀土相关技术出口的新规。部分自媒体发表视频和文章,称“巴基斯坦向美国赠送稀土样品,并同意开展稀土合作”,“中国出招反制巴基斯坦向美国出口稀土”。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林剑表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两国的铁杆友谊历久弥坚,双方始终保持高度的战略互信,在事关双方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密切沟通。林剑还特别指出说,据我所知,关于巴美矿产合作的事宜,中巴双方有沟通,巴方强调,巴方与美方的交往绝不会损害中方利益和中巴合作。林剑针对提问的直接答复是:你刚才提到的相关报道,或是不了解实情,或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挑拨离间,是缺乏根据的。
看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这个问答,我想我们脑袋里是应该多一根弦了。好多的国际热点新闻、热点事件,有人喜欢和中国相联系,甚至把一系列的新闻事件编起来、联系起来编一个故事。如果说是捕风捉影,单纯的追求流量还好说,如果真像新闻发言人说的那样挑拨离间,那问题就有点严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