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指标正常,证明心脏基本没啥大问题,不要再乱检查了
前几天,我送一个老邻居去医院复查。他七十多岁,身体其实挺硬朗的,就是心里总不踏实,老觉得心脏不行了。检查单摞了一沓子,光心电图就做了不止十次。我看着他那一脸焦虑的样子,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人到这个年纪,怕病怕死可以理解,但怕得太过了,反而容易出问题。
我做健康顾问二十年了,接触的老年人多了,知道很多人心里都装着个“雷”,怕心脏突然就不跳了。其实说实话,心脏要真出大事,哪能一点信号都没有?
很多人就是不懂那几个关键指标,结果自己吓自己。今天,我就把这三个最关键的指标讲清楚,只要它们正常,心脏基本没啥事,别再折腾自己了。
前段时间我大姐夫体检回来,拿着报告跑来我这儿分析。他脸色发白,说晚上总感觉心口闷,担心是不是快心梗了。我一看,他的心率稳定在每分钟68次,血压也在标准范围,心电图完全正常。我让他安心,别老盯着自己胸口发呆。
第一个最关键的指标就是心率。很多老人只知道心跳快不好,却不知道心跳太慢也危险。正常人安静时的心率大概在60到100之间。
超过100,说明心脏太紧张,像一辆车总踩油门;低于60,可能是传导问题,像发动机点不着火。但别看到心跳慢就慌,有些人天生心跳慢,只要没不适,反而是省油耐用的心脏。
我有位老朋友是退休教师,七十五岁了,年轻时练气功,现在心跳常年只有58,但走路有劲、睡觉也香。我去他家喝茶时,他还拿出一份他十年前的体检报告对比,说这十年心跳都差不多。我笑着说他是“老牛拉破车”,慢但稳。他说:“我就听你的,指标看得清楚,心里才不慌。”
第二个不能忽视的指标是血压。血压高,心脏负担重,像水管里压力大了,时间一长管子就会鼓包、裂开。血压低也不能忽略,容易供血不足,特别是脑子一缺血,走路都虚浮。很多老人吃降压药吃上头了,非要把血压压到年轻人水平,其实反而容易晕倒。
有一次我去看望舅妈,她说最近吃了新换的药后总犯困。我一量血压,才90/60。我赶紧让她停药去看医生。血压不是越低越好,要看身体反应。不晕、不浮、不累,就是合适的血压。很多人看指标只看数字,不看自己感觉,这是误区。
第三个指标就是心电图的节律是否正常。有些人看到心电图上几个“异常”字就慌了,其实心电图本来就经常出现轻微异常。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只要不是频繁发作,不影响生活,根本不需要过度担心。心电图记录的是那几分钟的电活动,不代表全天的心脏状态。
我自己的母亲,前几年查出“窦性心律不齐”,她吓得不敢出门,天天坐在沙发上量脉搏。我陪她去看了熟识的心内科主任,医生一笑,说她这个是正常变异,很多人都有,不算病。我妈听完才把仪器收了起来,重新开始去跳广场舞。
说实话,我带过的老人里,百分之七十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心病。一听别人心梗了,就开始怀疑自己也有;一看到报告里几个红字,就整夜睡不着觉。其实只要这三项指标正常,心脏出大事的几率非常低。问题是,现在很多人比医生都还“能查”,却不懂怎么看。
我邻居老李,前两年总觉得心口闷,跑了四家医院,做了心超、造影、核磁,全都没问题。医生说是焦虑症,他还不信。后来我陪他做了一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除了晚上翻身时心跳加快,其他时间都好好的。他才相信自己是太紧张了。
我平时给老年人讲课时,经常强调:身体的感觉要和指标结合起来看,光看数字,不看自己是否能吃能睡能走,是没用的。有些人心率90,但人精神;有些人心率70,却总觉得头晕,这就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要找出自己的“基线”,知道什么状态是正常的自己。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发现很多老人查心脏,只信高端设备,不信自己的感受。他们以为机器越贵,结果越准,殊不知最直接的信号,其实来自身体本身。比如走路是否喘,睡觉是否憋醒,洗澡时是否胸闷,这些都比机器更早地提醒你。
但有些人偏要反着来,身体没啥事,却反复做检查,心里越查越怕。我一次在医院门口碰到个阿姨,手上拿着六份检查报告,全是正常的,嘴里却一直念叨:“医生是不是没看仔细?”我劝她不要再折腾,身体健康不是靠查出来的,是靠过日子养出来的。
我自己每年只做一次体检,平时就靠观察自己状态。能吃、能睡、能走路,呼吸顺畅、不胸闷,就是心脏给的最好答卷。我也不是不怕病,只是我知道怕病不是解决方法。真正的问题,不是心脏出问题,而是你把自己吓出问题。
我一个老同学,退休前是工程师,对仪器数据特别敏感。退休后,把自己搞得像个实验室,每天记录血压、心率、血氧,连心跳的波形都打印出来。但他越测越心慌,后来发展成了睡眠障碍。我们吃饭时他都要带着指夹式氧仪,看着数字吃饭,我劝了他几次,他才慢慢放下。
不是说不查,查是应该的,但关键是查完后要相信结果。医生说你没事,就别自己吓自己。心脏这么重要的器官,真要出大毛病,是藏不住的。胸口压着石头一样、出冷汗、喘不过气来,那是大信号,不是靠想出来的。
我写这些,不是让大家不管不查,而是想告诉你,只要心率、血压、心电图节律正常,就说明你的心脏基本没啥大问题。剩下的,就是过好每一天,别让焦虑吞掉你的生活。我见过太多身体没病,心里却病得不轻的老人,他们不是死在心脏病上,而是死在对心脏病的恐惧上。
别总觉得自己是哪哪不对劲,有时候你只是太闲了,给了恐惧太多空间。那些真正健康的老人,大多都有一点“糊涂劲儿”,不瞎琢磨,不乱查,睡一觉就忘了。你要真想活得久,活得好,先得学会不折腾自己。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2. 《心电图临床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老年人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4.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国家心血管中心
5. 《合理用药与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管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