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5 12:30

西方历史真伪:苏美尔泥板文书,能不能碰瓷“秦封泥”?

1822年,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百余枚封泥,其中部分被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的龚自珍获得。当时,清代学者不明其用,误以为“汉世印范子”,后来清代金石学家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而指出其是“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1995年,在西安北郊相家巷村秦咸阳南宫遗址,考古出土近3万枚秦封泥,规模居历代之首。考古证实,该遗址为秦始皇处理政务场所的办公废弃物。除此之外,在其他一些秦汉遗址中,也发现些许封泥。

所谓“秦封泥”,就是用于封缄简牍的泥质印章遗存,即用阴文印章钤压形成阳文印迹,然后封在简牍文书之上,相当于“锁”或“密封条”,用于简牍文书的保密。
问题在于:秦封泥是用泥巴做的,苏美尔的泥板文书也是泥巴做的,既然秦封泥能够保存2000多年而不坏,为何苏美尔泥板书却被质疑,背后原因何在?其实,不比较还好,一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大不同,由此反而更让人怀疑苏美尔的泥板文书了!

泥板文书如何制作按照西方描述,距今5000多年前,西亚两河流域以黏土泥板为载体,在泥板软湿之时,用芦苇笔压刻楔形符号,内容涵盖商业交易、法律文书、神话史诗、数学计算等,比如有公元前3100年的啤酒供应记录、公元前1750年的售后投诉信、以及《吉尔伽美什史诗》等。
笔者吐槽一句,5100年前的啤酒供应记录、3750前的售后投诉信等等,实在太过神奇了,承认别人优秀真不难,但苏美尔社会能否真的优秀到这种地步?

“写”好楔形文字之后,再将其晒干或烘干,呈坚硬之书版,最终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泥板文书”。也就是说,泥板文书就是一块晒干或烘干的泥巴。
当然,唯一特殊的可能是尼尼微遗址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藏文献,据说因为图书馆失火,馆藏泥板文书经过一些焚烧。不过,这种说法可能是西方学者的臆测,因为该图书馆遗址并未发现火烧痕迹,比如木头焚烧后的痕迹,况且图书馆为何不是当时流行的石制或砖制的呢?

在苏美尔之后,泥板文书和楔形文字后被巴比伦、亚述等继承。截止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约100万块泥板,包括两河流域的乌鲁克“古朴泥板”、叙利亚埃布拉古城出土的1.5万片双语词典泥板,以及尼尼微遗址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藏文献。
总之,除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三万多块泥板文书之外,其他泥板文书都是原汁原味的天然泥巴,只有晒干流程,最终它们竟然在地下基本完好的保存了5000多年-2000多年。

秦封泥的完好原因既然秦封泥能保存完好,那么能不能证明上述泥板文书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呢?
答案很明确:不能!因为根据西安博物院的研究,秦封泥已有明显的陶化,说明经过了高温焚烧,故而能保持2000多年。下图,网图,展示的是秦封泥密封简牍文书。

首先,秦封泥的功能是“密封条”,保存的是机密文件,因此秦封泥在成型盖印之后,必须要对其高温焚烧、让其坚固或陶化,否则路上颠簸就可能让封泥裂开,如果这样就可能造成文件泄密。
其次,古代废弃的官方文书,往往采取集中烧毁等方式集中销毁,在烧毁过程之中,封泥也会再次被高温焚烧,从而导致其能保存2000多年而不被分解。

第三,封泥上有印章,这就使得它要么毁掉、要么被保存。因为,一方面如果泄露出去,那么就给伪造封泥提供了“范本”;一方面这些封泥有助于辨别其他封泥的真伪(接到带有封泥的文件,第一件事是要辨别真伪),可以作为对比的范本。所以,当时部分封泥是被好好保管的,这应该是其能够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因此,秦封泥与西亚、环地中海一带的泥板文书大不相同,前者能够保存下来,并不能证明泥板文书的真实性。

最后,搞清楚秦封泥的情况,再去看泥板文书,在让人惊叹之余,却又不免让人质疑,单纯晒干的泥板文书真能保存2000-5000年而基本完好?
更让人惊讶的是,西方考古发现的泥板文书,不是三五万件,而是上百万件,分布于西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土耳其、古埃及等地中海地区。其中,很多发现泥板文书的地区雨水并不少,但依然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有“神灵保佑”。
这里还有一个基本逻辑,就是两河古埃及等都是农耕,都会逐水而居,如此之重的不利搬运的泥板文书,理应放在身边,而不是特意将之搬到干燥的沙漠里,但放在身边的话,泥板文书又如何避免环境对它的破坏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方历史真伪:苏美尔泥板文书,能不能碰瓷“秦封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