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川省委原书记,曾是二野名将,屡屡为地方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小时候,我总觉得“英雄”这两个字离咱老百姓挺远的。可你别说,有些人的人生就是让你不得不服——比如许梦侠。你要问他到底有多传奇?咱可以这么讲:从十几岁的愣头青,到叱咤抗日战场的大名将,再到成都官场上的“老市长”,他这辈子经历的风风雨雨,多到可以写好几本小说。有意思的是,他人生的起点,一点都不高调。1935年,17岁的许梦侠说走就走,参加抗战。当时家里人瞒着他以为他跟邻居学木匠,没成想转头就跟着游击队混进了鲁西,根据地还没站稳脚跟,小伙子头一回上战场,差点没倒在乱枪里。可他偏是那股不怕死的劲撑过来了,连夜给伤员包扎、送饭,屁股后头跟着比他大的老兵们喊:“梦侠小子,急脾气,压得住事。”这脾气,人送外号“一根筋”,可在前线,往往就靠这种人顶了大事。
许梦侠不是科班军校出身,他战场上的本事,全叫枪炮和泥泞里磨出来的。豫北一仗,部队差点被黄河水给困死,他带头下河,把腰带解下来拴成绳,硬是把一批伤员推过了水。这种事,市面上见不着,“许团长先过河,后头兵们才敢跳水!”有个老班长后来回忆,说许梦侠是前面带头往枪口蹿、后头跟兵一起抬锅做饭的那种人。别的干部图省事,令一下人就走,许梦侠偏要和战士们一块泡泥水。年头久了,手指关节不直,冬天会发僵——他咧嘴一笑,“流血了活着就行。”
打仗归打仗,他也不是那种死脑筋。强渡黄河那回,情况逼急了,有士兵不肯下水,说河水太冷。许梦侠拿自己做“活靶子”,脱掉外衣第一个下河,连着划了两趟——战士们看了才一哄而上,那场战斗过后好几天,大家背地里都说,这位团长不是铜皮铁骨就是脑袋有点“轴”。可那会儿,谁不服他?没人。
可惜,等到枪炮声停下来,政局一变,许梦侠本来铁打的军队生涯忽然就断了。当时的整顿风,军中许多像他这样的“老资格”,要么进了行政部门,要么被调到地方。他原本对当官没多少兴趣,家里偏又出事,妻子在老家生病,成都新环境又全没人脉,但他没一句抱怨。1970年代的成都,没多少人知道许梦侠的名头,他穿旧军衣走进市委楼,警卫都拿他当打杂的。
刚到成都,他面前的难题一摞接一摞。那几年,老城区道路泥泞,公共厕所没几座,臭水沟随处可见。许梦侠不爱坐办公室,刚上任头几天就扎进棚户区,每天一身土灰。他带着工程师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工地,有一回碰上棚户区下大雨,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腿泥里跑,帮人抬家具。说实话,那时候的干部,能这么“贴地气”的没几个。
水利工程也是一大“顽疾”。成都平原水网密布,但老管道堵的堵、漏的漏,每到夏天旱情一来,城里人愁喝水,郊区农田也捉急。许梦侠拉着几个老水利专家,对着地图现场蹲点,有干部劝他“别太冒险”,他却常说:“不入田头,不知稻苦。”后来的七里堤、府河改造工程,老百姓都记得是“许书记拍桌子拍出来”的。
工业发展那块,他不买面子账。当年有厂子想走走关系混审批,他当众发火:“成都不是养懒汉的地方!”很多企业家怕他,但心里服气。有一回,一个小型机械厂请他剪彩,他却拉着那厂长去车间查设备,发现“偷工减料”后直接让停业整改。这股狠劲吓坏不少人,但几年过后,成都的工业产值直冲西南老大,后来进驻的外商投资项目,市里企业争着报名。
可你别以为他都只盯着经济。老许最挂心的还是医院学校。那时候市医院只有一栋旧楼,病床紧张。许梦侠自己住院也排过队,出院后就开始推动新院区建设计划,还去各区督查中小学扩建。一回,碰上偏远小镇,学校孩子们挤墙根儿,他现场拍板把闲置的厂房拨给小学。有人觉得他太“偏心”农村,但他说,“娃娃们有书念,成都才有个未来。”
许梦侠当官多年,身边没留几个“老关系”。施工工地、医院、厂区常见他现身,干部说他“有点牛脾气”,其实那股子倔,是从战场带下来的。他当过兵,尤其知道什么叫安定团结。成都的治安,早些年混子多,社会治安乱,他让公安局长带着队天天巡夜,还亲自化装暗访。整整一年,全市入室盗窃案降了三分之一。老成都人说,“那几年睡觉心安。”
后来四川省委让他升任书记,说实话,许梦侠打心眼里不太乐意。一边是熟悉的成都,一边是全新的省里摊子。可老百姓一句“老许,你帮大伙管点闹心事儿”,他就撂不下。在省委的那些年,他把注意力放在民营企业和技术引进上,还跑到外地请技术人才进四川。那回去广汉考察一家新材料厂,晚上还跟年轻工程师聊到十一点。没人觉得他高高在上——说到底,他就是会搭理人。
环保事,早些年根本没人重视。可许梦侠偏要这么“多管闲事”。四川好多山地滥伐厉害,河道被工业废水弄得发黑。老许带着技术顾问,亲自去山区看砍树、进厂查污水口。有人调侃他“比知青还累”,他自嘲说,“咱这把岁数不多操点心还等啥?”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这些琐事被他一件件推下去。头几年,没人觉得有多大变化,可十年后,四川的绿化数据和生态改善让上级都点头。
许梦侠晚年的时候,四川和他年轻时判若两地。成都变了样,四川变了样。他退休后常常去武侯祠散步,路上碰到的工人、老大妈还有老部下,都热情地打招呼。有人一路跟着他唠嗑,说自己家住的新房小区原来是当年动迁的老棚户区。许梦侠听着就乐,看着朝气蓬勃的城,说,“比打仗那阵还舒坦。”
2004年,他安安静静地走了。有人办悼念会,有人为他立了许梦侠图书馆、奖学金。这些光鲜的荣誉,其实都不如老百姓一句实在话:这人啊,活得真带劲儿,为老百姓干了事。
说到底,许梦侠一生的起伏,是战火里打出来的本领,也是泥水里蹚出来的实诚。热血、倔强、接地气,这种人真不多了。现在想想,我们是不是还有点怀念那种只认死理、心眼不多的干部呢?未来的城市,还会不会有那么多像他一样的“实在人”出头?老百姓盼的,怕就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好人——尽管不知道,他们出不出来还得看时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