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海人,去了趟四川成都,实在是忍不住想说:对成都的5点印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早就听说成都是座 “来了就不想走” 的城市。前段时间终于抽时间去了趟成都,短短一周,这座城市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这5点特别的感受。第一印象:成都的“慢”,是刻在骨子里的松弛在上海,早高峰的地铁里满是步履匆匆的人,早餐多是路边买个包子边走边吃,午休时间也常被工作填满。可到了成都,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
清晨的公园里,大爷大妈们慢悠悠地打太极、喝茶聊天,手里的盖碗茶冒着热气,一坐就是一上午。街边的小面馆里,食客们不慌不忙地嗦着面,和老板唠着家常,没人催促,也没人焦虑。
就连年轻人,周末也不爱挤商圈,更爱约上朋友去茶馆 “摆龙门阵”,或是在街边找个板凳晒太阳。这种不慌不忙的松弛感,在快节奏的上海很少见,让人莫名觉得安心。
第二印象:成都的美食,辣得温柔又上头出发前还担心自己吃不了辣,毕竟上海菜多是浓油赤酱的甜口。可到了成都才发现,这里的辣和想象中不一样,是温柔又勾人的那种。
第一天尝了担担面,红油看着红亮,入口却带着芝麻的香,辣得不冲喉,吃完还想再来一碗。钟水饺的蒜泥红油馅,辣中带鲜,配上醋,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最惊喜的是火锅,选了微辣锅底,刚开始觉得温和,越煮越香,辣意慢慢渗出来,却不会烧胃。毛肚、鸭肠涮几秒,裹上香油蒜泥,鲜得让人直点头。就连街边的糖油果子,外脆里糯,甜而不腻,也成了我每天的必备零食。
第三印象:成都人热情,却不让人觉得有压力在上海,大家讲究 “保持距离”,问路时对方会清晰指方向,但很少多聊。可成都人的热情,却让人觉得特别舒服,完全没有压迫感。
刚到那天找民宿,导航绕了路,问路边卖水果的阿姨,她不仅详细指了路,还怕我听不懂,特意领着我走了一段,临走前还叮嘱 “慢慢走,别着急”。
在火锅店点菜,服务员看我是外地人,主动推荐适合的菜品,提醒 “微辣够不够,不够再加”,还帮我调了适合上海人口味的蘸料。这种热情不是刻意讨好,而是发自内心的亲切,像家人朋友一样。
第四印象:成都的烟火气,藏在街头巷尾上海的烟火气多在老弄堂里,而成都的烟火气,是铺在整个城市的街头巷尾的。
早上七点多,菜市场就热闹起来了,新鲜的蔬菜带着露水,摊主们大声吆喝着,“妹妹,买点藤藤菜嘛,刚摘的”“这个豆瓣酱是自家做的,香得很”。走在菜市场里,听着熟悉的四川普通话,看着五颜六色的食材,心里满是生活的踏实。
傍晚的街边,串串摊、烧烤摊陆续支起来,香味飘满整条街。下班的人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喝着啤酒,吃着串串,说说笑笑。这种热闹不嘈杂,反而让人觉得温暖,仿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第五印象:成都的“潮”,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来之前以为成都只有传统文化,来了才发现,这里的潮流感一点不输上海,还多了份独特的韵味。
在宽窄巷子,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穿着汉服的女孩拍照打卡;另一边是充满设计感的文创店,卖着融合川剧元素的潮玩。传统的竹编、蜀绣,被做成了时尚的包包、饰品,老手艺焕发出新活力。
春熙路、太古里更是潮流聚集地,国际大牌门店和本土特色小店并存。年轻人穿着潮牌,却也会在茶馆里点一杯盖碗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一点不违和,反而让这座城市更有魅力。
临走那天,我特意早起去茶馆喝了碗盖碗茶,看着街上慢悠悠的人群,突然明白为什么大家说 “成都让人不想走”。这里有舒服的节奏,有好吃的美食,有热情的人们,还有让人安心的烟火气。
作为上海人,这次成都之行像是给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去成都,好好感受这座城市的美好,也推荐大家去体验一下,说不定你也会爱上这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