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锦萍谈女性公益,差异非等级,多样是财富
女性公益的双重面孔,一边补“欠账”,一边搞“创新”第一次听到“女性公益”这词儿,我跟大伙儿一样犯嘀咕,这到底是“给女性搞的公益”,还是“女性自己搞的公益”?就俩字儿调换个位置,意思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金锦萍在“奔流・女性公益30+”活动上抛的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在问,公益里的女性,到底该当被帮助的对象,还是挑大梁的主角?
先说说“为女性的公益”,这事儿就像还“历史欠账”。
你想啊,过去多少年里,女性在教育、工作、说话办事儿上吃了多少亏?到现在,职场上歧视女性的事儿不少见,领导层里女同胞还是少数,甚至还有针对女性的暴力问题。
这些不是女性自己的错,而是制度和传统挖的“坑”。
所以“为女性”的公益,就是要把这些“坑”填上,比如贵州丹寨县的巾帼志愿者给困难妇女送“母亲邮包”,比如给单亲妈妈做就业培训,再比如推动反家暴立法。
这不是搞对立,而是把该给女性的公平还回去,但公益要是只停在“还账”层面,那就太可惜了。
你看“女性为的公益”,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女性自己当起公益的“操盘手”,那思路叫一个独特。
就说山东临沂的外卖女骑手吧,之前领到了妇女维权的公益手册。
这事儿看着小,背后是女性更懂女性的需求,她们知道姐妹儿在外面跑单可能遇到啥麻烦,知道怎么把维权知识讲到心坎里。
这种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公益智慧,比空喊口号管用多了。
男性参与不是“帮倒忙”,而是“神助攻”有人可能觉得,女性公益嘛,男的掺和啥?哎,这你可就想错了。
一开始我也这么想,后来发现男同胞加入进来,那叫一个“如虎添翼”。
你看反家暴项目里,有男法律人给施暴者做心理矫治;女童助学计划里,有男老师专门鼓励女孩学理工科。
为啥他们能发挥作用?因为性别平等这事儿,从来不是“女性单方面的战斗”。
就像金锦萍说的,当女性从传统角色里解放出来,男性也能摆脱“必须顶天立地”的刻板印象,更自由地参与家庭生活。
之前看过一个数据,全国好多地方都有“爸爸助学团”,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支持女童教育,这画面多和谐?
而且啊,男性参与公益不是“施恩”,而是“共赢”。
你想,一个更平等的社会,家庭关系能更和谐,大家的创造力也能更释放。
就像交响乐团里不能只有小提琴,得有大提琴、铜管乐一起配合,奏出来的曲子才好听。
女性公益也是这个道理,男女一起使劲,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周全。
公益的终极目标,让差异变财富,不是变等级绕了这么大一圈,其实核心就一个,女性公益的终极追求,是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发展,而不是把性别分成三六九等。
你看“为女性”和“女性为”这两种公益,表面上看是两码事,本质上却在干同一件事,前者补制度的“缺”,后者挖女性的“能”,最后都是为了搭一个更公平的舞台。
就像有的公益组织调整理事会结构,让女性代表、男性盟友都有发言权,这样做出来的决策才更周全。
往深了说,公益这事儿其实是面镜子,照见的是人性里的“小心思”,有时候我们总爱给人贴标签,分高低,但公益告诉我们,不管男女,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看见,每种智慧都值得被尊重。
就像大地不会挑拣种子,不管是玫瑰还是小麦,都给足阳光和雨水。
当我们学会用这种眼光看世界,性别、种族、阶级的标签才会慢慢褪色,剩下的就是“人”本身的价值。
所以啊,下次再聊女性公益,别纠结谁是“施予者”谁是“接受者”。
公益的意义从来不是分你我,而是一起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公平、更温暖。
毕竟啊,差异本不该是划分等级的尺子,而该是让世界更丰富的调色盘,这才是女性公益最该传递的道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