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6 23:59

巴以两国百年恩怨:空头支票到血火战事,2025真能迎来和平曙光?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两年前,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的那场突袭,就像有人往中东这个火药桶里又扔了根火柴,炸出的蘑菇云到现在还没散干净。
全世界的摄像头,瞬间对准了那片不大的土地!以色列的回应简单粗暴:陆海空三位一体,把加沙彻底变成了人间炼狱!
加沙的死亡名单每天都在变长,长的让人麻木。

可就在这片焦土上,今年却透出点诡异的“和平”之光!
今年9月,英国、法国带头,27个国家一口气承认了巴勒斯坦国。10月,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他那个和平计划,以色列和哈马斯都点头了第一阶段。

所有人都想问,这流了一百年的血,打了百年的仗,这两个国家的近百年恩怨。
到2025年了,特朗普果断的抛出了一个“20点和平计划”,巴以两国真的能靠着特朗普的操作,和其他国家的参与,而停止战争么?

翻开这份协议,与其说它是一份指引未来的和平蓝图,不如说它是一张布满了潜在陷阱的停战清单。
它的聪明之处在于,它解决了眼下最紧急的问题——停火与人员交换,但对所有可能引发下一轮冲突的细节,却保持着一种刻意的模糊。

协议里提到了以色列军队需要“撤退”,这是一个充满弹性的词。这究竟意味着彻底撤出加沙,还是仅仅在战术上重新部署,把兵力从一个街区挪到另一个街区?没人给出明确的答案。
同样,协议承诺允许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但每天放行多少卡车,里面装的是药品还是帐篷,由谁来监督和界定?这些关乎190万流离失所者生存的细节,都悬而未决。

这种模糊性,就像在雷区里埋下的定时器,随时可能引爆新的争端。更要命的是,这份文件巧妙地绕开了所有真正棘手的问题,那些才是冲突的根源。
协议里一个字都没提哈马斯是否需要解除武装,也没谈到加沙那90%被夷为平地的家园该如何重建。

至于那70万居住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犹太定居者的未来,耶路撒冷这座圣城的最终归属,以及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权利,这些核心矛盾被心照不宣地搁置了。这使得协议的本质仅仅是暂停了暴力,而非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历史总在重演。2005年,以色列也曾单方面从加沙撤出所有军队和定居点,当时也被誉为迈向和平的一大步。但由于缺乏清晰的后续安排和政治解决方案,那次撤离最终换来的是长达十数年的封锁,以及一轮又一轮更加血腥的冲突。眼前的这份协议,似乎正走在同一条充满风险的老路上。

薄薄几页纸的协议,根本无法承载长达一个世纪的血泪恩怨。双方看待历史的方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这构成了任何和平努力都无法逾越的“信任赤字”。
对以色列人而言,1948年5月14日是他们结束千年流浪、建立独立国家的辉煌时刻。
但对巴勒斯坦人来说,第二天,也就是5月15日,却是他们民族记忆中最黑暗的一天——“Nakba”,意为“大灾难”。

那一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超过75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沦为难民。
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民族记忆,让双方的对话从一开始就处于错位的状态。他们不是在谈判,而是在用各自无法被对方理解的历史观进行隔空喊话。
任何形式的妥协,在各自的语境里都可能被解读为对历史和民族尊严的背叛。

如果说历史记忆是无形的墙,那么以色列的定居点就是地图上看得见的“钉子”。目前,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已经建起了160个定居点,居住着70万犹太人。
这些定居点如同一颗颗钉子,将巴勒斯坦的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让建立一个主权独立、领土连贯的巴勒斯坦国,在地理上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联合国国际法院早已裁定这些定居点非法,但以色列政府却以安全为由,无视裁决,并计划继续扩建。这些不仅是土地纠纷,更是每日都在发生的摩擦和暴力事件的根源。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从根本上反对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让所谓的“两国方案”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

仇恨的种子,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埋下。当奥斯曼帝国分崩离析,英国在1917年发布了那份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它既支持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又承诺保障当地“非犹太社群”的权利。问题是,当时的巴勒斯坦,超过九成的人口都是阿拉伯人。这份宣言,无异于开出了两张无法同时兑现的“空头支票”。

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更是强化了犹太人建国的决心。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大量欧洲犹太人移民至此。
到了1947年,联合国提出的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55%的土地,其中大多是肥沃地带,划给了当时人口和土地所有权都远低于此比例的犹太人。
阿拉伯世界的拒绝,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那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分歧之下,双方还能坐到谈判桌前?答案可能令人沮丧:驱动这次谈判的,并非对和平的共同向往,而是双方在军事、政治和人道层面,都已濒临极限的“共同绝望”。
对以色列而言,这场仗打得异常艰难。它最初设定的两大战略目标,“彻底消灭哈马斯”和“救回全部人质”,一个都没能完全实现。
哈马斯的高层领导人虽遭重创,但其组织已经化整为零,转入地下,难以根除。而仍有48名以色列人质下落不明,据信其中幸存者仅约20人。

更让以色列政府焦头烂额的是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要求“停火换人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同时,超过6.7万条生命的逝去,其中半数是妇女和儿童,这场冲突的人道代价已经突破了国际社会的承受底线,让以色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
而哈马斯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在军事上遭受沉重打击后,它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看着加沙90%的家园被夷为平地,190万人流离失所,联合国一次次拉响饥荒警报,哈马斯也急需一个喘息之机。接受协议,对他们而言,是保存实力、争取国际同情,并试图从军事对抗转向政治博弈的策略选择。

可以说,人质是以色列手中最后的筹码,而国际社会的担保则是哈马斯愿意走下的台阶。
与此同时,国际天平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沙特、埃及等地区大国在调停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冲突久拖不决,也正成为美国在中东的一个沉重“负担”。
更重要的是,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外交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近期,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在内的27个国家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使得承认国的总数超过了150个。英国首相直言,此举是为了“重燃两国方案的希望”。即便是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德国,也对其造成的惊人平民伤亡表示了不赞同。
这股强大的外部压力,像两只巨手,将精疲力竭的对手强行推回了谈判桌。
所以,我们眼前看到的和平,本质上是一种“消耗性和平”,是当暴力和仇恨的能量暂时耗尽后,出现的一段短暂的平静。它用一张模糊的协议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却让导致危机的长期僵局变得更加固化。

只要以色列的“绝对安全”诉求,最终体现为对巴勒斯坦建国权利的持续否定。只要巴勒斯坦内部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分裂无法弥合。
只要定居点、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这些核心问题继续悬而未决,那么任何一次休战,都可能只是下一场更大规模冲突的序曲。

对于那些只想在故土上安然生活的普通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而言,这份协议带来的或许不是希望的曙光,而仅仅是狂风暴雨的间歇中,一个能让他们暂时喘一口气的珍贵时刻。
真正的和平,依然遥远,依然沉睡在历史的尘埃之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以两国百年恩怨:空头支票到血火战事,2025真能迎来和平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