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16:13

快递行业巨变!“快递柜一哥”创始人辞职,顺丰高管入局

前言:10月中旬,一则关于丰巢的消息在物流圈炸开了锅。这家被称作“快递柜一哥”的企业,创始人兼CEO徐育斌突然提出辞职,而此时距离丰巢首次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刚过去一年多,招股书还在今年2月失效未更新。
一个从快递员起步,把智能快递柜做成百亿生意的80后,为何在最关键的上市节点选择离场?丰巢的上市之路,又会因为这次人事变动添多少变数?
徐育斌的故事,得从二十多年前的深圳说起。

从快递小哥起家1981年出生的他是广东梅州人,高中毕业后就到广深打拼,20多岁时成了顺丰深圳网点的一名快递员。
那时候没有智能快递柜,快递员每天骑着车跑小区、爬楼梯,送件效率全靠腿力,遇上用户不在家,包裹还得拉回去第二天再送。
这种靠人工支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了徐育斌心里挥之不去的念头。
后来他被提拔为顺丰大区总仓管,2009年跟着公司去海外考察,看到国际快递巨头DHL用快递柜解决末端配送问题,一下子找到了方向。
回来后他就找顺丰创始人王卫提想法:“快递员在路上耗的时间多了,能服务用户的时间就少了,要是有个柜子帮着存包裹,效率肯定能提上去。”
王卫挺认可这个思路,可那时候快递柜成本高,还没法和物流系统联动,计划只能先放一放。等了六年,机会终于来了。
2015年电商快递件量爆发式增长,三泰控股、京东都开始布局快递柜赛道,速易递这些品牌也冒了出来。
王卫不想错过风口,牵头成立丰巢科技,申通、中通、韵达各投1亿,普洛斯出2500万,顺丰自己增资到1.75亿,注册资本直接拉到5亿。
徐育斌顺理成章被任命为董事长兼CEO,带着团队开始在全国铺快递柜。接下来几年,徐育斌领着丰巢跑成了行业龙头。
2017年收购当时的头部品牌“e栈”,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2017到2021年累计融了几十亿,估值一度接近200亿。
到2024年5月底,丰巢的智能快递柜已经铺到全国31个省份和泰国,总共33.02万组,按柜机数量和包裹量算,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快递柜运营商。
徐育斌自己也成了行业里的“明星人物”,2021年拿了2.22亿年薪,其中2.2亿还是股份薪酬,截至IPO前他还持有丰巢2.21%的股份。
可就在丰巢冲击“快递柜第一股”的关键时候,徐育斌却要离开。
有消息说他是因为身体原因辞职,时代财经找丰巢求证,对方只说“暂不回应”。其实在这之前,丰巢的人事变动就有苗头。

行业发展大变今年4月,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名单里,徐育斌和首席财务官周湘东都退出了,新增了有丰富投资并购经验的李秋雨。
这位新董事从2018年起就是顺丰控股投资并购部负责人,还在顺丰同城等十多家顺丰系企业里担任高管。
虽然丰巢是顺丰孵化出来的,但一直有说法称现在运营由独立团队负责,可从股权结构看,顺丰的影响依然很大。
招股书显示,截至递交申请时,王卫及其实际控制的明德控股,手里握着丰巢约48.45%的投票权,其中王卫个人持股36.54%,明德控股还是顺丰的控股股东。
这次徐育斌离职后,丰巢的管理层会不会更多偏向顺丰系,接下来的战略会不会调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比人事变动更让丰巢头疼的,是上市路上的重重阻力。去年8月丰巢递交港股招股书,今年2月就失效了,直到现在都没重新提交。
要知道,2024年前5个月,丰巢才刚实现首次盈利,净利润7160万元,可在这之前的2021到2023年,三年累计亏损已经达到37.68亿元。
好不容易扭亏,却在上市关键期掉了链子,创始人还离职,投资者对它的信心难免受影响。盈利难的背后,是快递柜行业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去年3月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快递企业没经过用户同意就把包裹放进智能快递柜,属于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要罚1万到3万。
这一条款直接改变了行业规则,以前快递员为了省时间,可能会直接把包裹存进柜子,现在得先问用户意见,快递柜的使用频率一下子降了不少。
今年以来,不少小区和写字楼都贴出了快递柜撤场通知,不光是丰巢,连菜鸟智能柜也受影响。
9月17日上海有个小区,业委会发公告说丰巢要撤走两个快递柜,理由是后台数据显示这些柜子长期没人用。

快递系统转向有通达系的快递员透露,现在就算把包裹放进柜子,要是超时滞留,用户会要求取出来重新派送,就为了规避滞留费,“柜子用得少,我们也懒得往那边跑了”。
除了政策和用户习惯的变化,丰巢还得面对来自其他末端业态的竞争。
这些年快递驿站越开越多,小区里、街角边随处可见,很多用户觉得去驿站取件更灵活,还不用等柜子开门。
驿站的成本比快递柜低,还能顺带卖些日用品增加收入,对比之下,快递柜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为了活下去,丰巢早就开始搞“副业”。
前几年就把业务扩展到保洁、家电清洗、上门维修这些生活服务,线上洗衣业务还做出了点规模,2024年前5个月就接了96.2万单洗护订单。
最近大家发现,丰巢快递柜出现在地铁、高铁站、景区这些地方的频率越来越高,今年还跟合肥文旅、金华政府合作,把柜子铺到热门景区和交通枢纽,专门解决游客“负重出行”的问题。
这些景区里的存包柜跟社区里的快递柜不一样,有大中小多种规格,最大的能放下29寸行李箱。
收费按格口大小和寄存时间算,就像金华的大格口存包柜,10小时内4元每小时,10到24小时不加钱,超过24小时后每24小时收40元,不足一天按一天算。
单看定价,这种存包柜的利润比普通快递柜高不少,可问题也跟着来,景区人流有明显的淡旺季,旺季可能不够用,淡季柜子就空在那儿,利用率不稳定,盈利自然也没法保证。
更麻烦的是,连顺丰、韵达这些“自己人”也开始抢这块市场。顺丰和韵达都在布局景区寄存柜,还开了寄存服务门店,相当于跟丰巢形成了竞争。
本来丰巢在社区快递柜领域的优势就受了冲击,现在拓展新场景又遇上同行挤压,想靠“副业”撑起盈利,没那么容易。
现在的丰巢,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刚实现首次盈利,却还没摆脱长期亏损的阴影,上市进程停滞不前。
另一方面,创始人离职带来管理层变动,行业政策收紧、竞争加剧,连新拓展的存包柜业务也面临不确定性。
徐育斌从顺丰小哥到百亿独角兽舵手的故事告一段落,接下来谁来接棒,能不能把丰巢的上市梦圆了,还要看后续的战略调整和市场反馈。

结语: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大家关心的可能不是丰巢上不上市,而是小区里的快递柜会不会撤走,取包裹会不会更麻烦。
对于行业来说,丰巢的困境其实是整个智能快递柜行业的缩影,靠收快递员寄存费和用户超时费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拓展新业务又面临各种挑战。
未来快递柜要怎么活下去,或许不只是丰巢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方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快递行业巨变!“快递柜一哥”创始人辞职,顺丰高管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