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19:08

以色列政坛“一夜变天”,以总理涉腐受审,中国在中东利益受威胁

正当加沙战火渐熄、中东局势略露回稳迹象时,以色列政坛却突然掀起一场“地震”。
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任期内亲赴法庭接受贪腐审判,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头一位站在被告席上的现任总理。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朗普也没闲着,一番“放过他吧”的言论,让这场本地闹剧立马升级成全球关注的政治风暴。
事发之际,正值叙利亚政局突变、伊朗力量回调、美国重返干预的敏感节点,整个中东像被人猛地拉了一把桌布,局势一片混乱。

而中国,作为中东多国的重要经贸伙伴,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风暴带来的潜在冲击。
司法漩涡下的“战时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两面棋局内塔尼亚胡的贪腐案并非新鲜事,从2020年起,他就被指控接受富豪雪茄香槟等高价礼品,涉嫌欺诈、背信和受贿。
可真正让这起案件火出圈的,是他在2024年12月首次出庭作证,彻底撕掉了“政治强人”的无瑕面具——不仅要在庭上抗辩,还要一边接收国防部长塞过来的“小纸条”,一边炮轰媒体“通通是左翼喉舌”。
这种将庭审现场演变成政治舞台的做法,显然不是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一步棋。

更添一把火的是特朗普的隔空支援。今年6月,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为内塔尼亚胡“喊冤”,称这起案件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迫害”,并呼吁以色列“赶紧撤销指控”。
更惊人的是,他居然直言“谁会在乎贪腐啊?他可是最棒的战时领导人”。这番话在以色列政坛可算是“引爆器”级别的存在。
反对派领袖拉皮德当场发声:别拿美国那一套来干预我们国家的司法。

面对多线压力,内塔尼亚胡一边坚称自己清白无辜,一边频频以“国家安全”为由拖延审判。
他的逻辑很简单:只要国家还在战争状态,他就能保住“战时总理”的帽子。
而这顶帽子,可不只是荣耀那么简单,它意味着豁免权、掌控权、甚至左右整个国家政策的主动权。
从叙利亚战场到加沙地带,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军事行动节奏愈发频密。以色列在短短48小时内对叙利亚发动接近500次空袭,规模之大被称为“大马士革近二十年未见”。
这种操作既是对外宣示强硬,更是对内维持支持率的手段。战场上的硝烟,正好为法庭上的压力提供了一层政治护盾。

联盟解体与政局碎片化,一场看不到头的权力博弈内塔尼亚胡的危机不仅来自法院,更来自议会。原本掌握68席的执政联盟,如今因宗教政党的接连退出,仅剩50席,连维持简单多数都成问题。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兵役豁免的老难题。极端正统派坚持神学院学生不应服兵役,而最高法院却判定这项豁免不再合法,矛盾直接撕破脸。
其实,以色列的政治结构早已是“碎片化”的典型样本。40多个政党争抢120个议席,组阁就像搭积木,一块少了都得重来。
自2019年起,短短四年内五次议会选举,说明了一个残酷现实: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力量能真的稳坐钓鱼台。

更复杂的是,内塔尼亚胡为了维持联盟,不得不与极右翼政党勾肩搭背。
这些政党对巴勒斯坦问题、对外政策、对阿拉伯群体的立场极端甚至激进,使得整个政府在应对外部冲突时,越来越像一辆靠惯性行驶的卡车,转向困难、刹车无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内部撕裂已开始外溢为地缘政治风险。

以色列政局不稳,美国借机会推进叙利亚“过渡政府”方案,俄罗斯则悄然调动舰队,伊朗也开始撤出部分驻叙人员。
中东这盘棋,越来越像是多方博弈的战场,而以色列只是其中一颗不稳定的棋子。
中国在变局中找平衡:不撤离,不停工,不妥协以色列的政治风暴,对中国最大的挑战,不是意识形态的分歧,而是实打实的投资和合作。

截至2023年,中国是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国。中以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是停留在纸面,而是落在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上。
比如特拉维夫红线轻轨,从设计到运营都有中企参与,至今已安全运送超过2000万人次。海法港在中方管理下更是“起死回生”,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大幅跃升。
这些项目,不光是中企的名片,也是中国在中东“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节点。
但政局不稳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安全形势恶化直接增加运营成本,也让项目执行变得更加复杂。

今年9月,内塔尼亚胡突然指责中国通过社交媒体影响以色列舆论,试图将国内问题甩锅给外部势力,遭到中国外交部强硬回应。
这类“碰瓷式”操作,虽然不至于撕破脸,但足以让人警觉。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域稳定性的动摇。如果以色列为保政权继续加码对加沙或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势必造成港口航线、中东能源运输的不确定性。
红海一旦再现袭击,全球油价就会像上次一样跳涨,连带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和进出口贸易。
面对这种局势,中国没有选择退却。中国企业在以色列坚持“不撤离、不停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韧性外交”。

中国驻以使馆连续发布安全提醒,要求企业加强预警和防范。以色列交通部长甚至公开称赞中企的坚持精神,认为这种扎根式合作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
一场战略警钟内塔尼亚胡的贪腐案,不只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一场关于中东未来的预演。
当一个国家的总理试图把战争当作政治避风港,意味着政治机制已无法自我修复。
同时,美国的介入、地区力量的重新洗牌,都在提醒我们:中东不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利益交汇的神经中枢。

中国在这场风暴中的应对方式,是另一种战略选择。不是以力压人,而是以稳应变;不是大声喧哗,而是默默深耕。
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谁喊得响,而在于谁能在动荡中站住脚。
当风暴过去,留下的不是英雄,而是那些在混乱中依然坚持准则和节奏的人。中东的棋局还远未落定,但中国的身影,已然清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色列政坛“一夜变天”,以总理涉腐受审,中国在中东利益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