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神器来了!突击鹰直
10月15日,被誉为“空中战马”的直-20T突击运输直升机亮相天津直博会,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它的空战任务挂载能力,机头上装配的阿帕奇同款光电塔,两侧的武器短翼挂载了8枚天燕90A格斗弹,这其火力让阿帕奇见了也得绕着跑!2013年冬,东北雪原寒风刺骨,一架黑色直升机悄然腾空。那一刻没有掌声,只有地面指挥员颤抖的声音:“成功了。”十年后,2025年天津直博会上,同一款机型的衍生型号——“突击鹰”直-20T在万众瞩目中完成凤凰展翅等高难度动作,不经意间传递出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成熟与自信。
直-20的突破
从雪野首飞到高原试航,从单一运输到突击突防,直-20系列已形成多型并举的作战体系。
这款去年珠海航展才亮相的“突击鹰”直-20T,不到半年就快速实现了正式列装,此次亮相更是加装了短翼与武器系统,具备独立执行火力支援与机降作战的能力。
这意味着以突击运输为核心定位的“突击鹰”直-20T,不再只是“空中卡车”而是已进化为‘能打能运’的战场多面手。
汶川地震时,国产直升机飞不进地震中心,只能依赖进口机型执行高海拔救援。那一刻邓景辉等一众中国航空人意识到:没有自主可控的高原直升机,国防与民生都无从谈起。
2010年直-20正式立项,目标明确——全域、全时、全天候,但通往这一目标的路布满技术荆棘,首先解决高原飞行就是大难题,其中旋翼防除冰技术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旋翼防除冰技术作为当时的“黑科技”,都握在全球那几个少数国家手中,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团队踏上了艰难的“破冰之旅”。2012年,国外合作方在签约当天单方面毁约,彻底断了我们引进的念头。直-20总设计师邓景辉带领团队转而自主攻关,在零下 30℃的冰风洞中完成上千次试验,试飞员多次驾驶原型机冲进结冰云层获取数据,最终研发出智能除冰控制系统。
2018年,经过15年攻坚的直-20在海拔5000米高原成功试飞,成为首款能在高原冻雨天气飞行的国产直升机,发动机功率仅用75%。而它搭载的涡轴-10A发动机最大功率达1600千瓦,较早期“黑鹰”的动力系统提升12%,为后续升级预留充足空间。
电传飞控系统的突破更具里程碑意义。面对“是否保留机械备份”的争议,研发团队毅然选择全权限四余度电传系统,成为中国首款无机械备份的直升机,飞行员操纵如臂使指,计算机实时微调姿态,极大降低高原乱流中的操控难度。这不是模仿,而是超越——美国“黑鹰”至今仍采用传统飞控。
更值得一提的是,直-20的航电系统已实现代际跨越,其综合模块化航电架构支持无人机协同作战,为未来升级激光武器或量子雷达奠定基础。
最后是模块化设计,直-20的零部件已经实现 “一一对应” 防差错设计,故障检测可通过平板电脑完成,列装以来,其高原任务出勤率始终保持在 98% 以上,完美实现了 “运载 600 公斤物资飞行 600 公里、飞行高度6000米” 的 “三个 6” 硬指标。
“突袭者” 的无声猎杀
而此次“突击鹰”直-20T的出现,标志着直-20已从“能用”迈向“善战”的高度。它既能搭载一个班兵力实施机降,又能挂载火箭弹、导弹提供火力压制,无需额外护航。
“突击鹰”直-20T从外形来讲,它延续了直-20的基本设计,不过在一些细节方面做了不少改进,但是相比专职的直-20,“突击鹰”直-20T真正实现了“一机多能”。
最显眼的就是“突击鹰”直-20T机头装着的光电塔了,这个系统集成了前视红外探测、CCD摄像和激光测距功能,和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飞行夜视系统(PNVS)差不多,但是更先进。另外,“突击鹰”还装备了目标截获/标识系统(TADS),借助白光 - 热成像以及激光这三个通道,即使在复杂的战场环境里,它也能精确识别并打击目标。
更牛逼的是它的战场生存配置。机身上装了360度雷达预警接收器,后面还拖着红外干扰弹,万一遇到毒刺导弹锁定,它能自动喷洒箔条,直接堵住敌人的制导头。去年高原演习,“突击鹰”直-20T就像在“刀尖上跳广场舞”一样,硬生生扛住了三发单兵防空弹。
看看短翼下的挂载就晓得什么叫“暴力美学”了——挂载的天燕-90空空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为直升机空战设计的格斗导弹。它的有效射程达到6公里,超越了“毒刺”,并且其导引头视场更大,且抗干扰能力极强,命中概率高达90%。
而“突击鹰”直-20T的模块化设计更是允许其在2小时内拆除武器短翼,装上副油箱,切换为作战半径达800公里的运输构型,而换上电子战吊舱又能瞬间变成“空中电磁脉冲炮”,专门对付爱国者导弹雷达。
直-20的常规任务航程接近600公里,“突击鹰”直-20T还加挂了两个大尺寸副油箱,其航程很可能超过1500公里,滞空时间也可能达到6到7小时,这样的配置让“突击鹰”直-20T拥有了长时间在任务区盘旋掩护的能力。甚至“突击鹰”直-20T还增加了防弹装甲和抗坠毁设计,并配备了导弹逼近告警系统,生存能力较强。
尽管“突击鹰”直-20T有许多优势,但也并非完美。它缺少毫米波雷达,恶劣天气下的作战能力有限,且缺乏机炮系统,面对小型目标时需要依赖导弹或火箭弹,造成一定的武器浪费,也没有像直-10ME那样配备红外激光干扰压制系统。但是这对中国科研人来说都不是什么事,未来如果能增加这类设备,“突击鹰”直-20T的作战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最后
更重要的是,直-20系列的规模化发展,折射出中国直升机工业的体系化能力。
从涡轴-10发动机到五片复合材料旋翼,从主动减振到健康监测系统,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曾经的“争气工程”,如今正转化为民用应急救援、森林防火、医疗救护的普惠力量。
一款直升机的十年,映射一个国家的工业意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技术尊严,从来不是买来的,也不是求来的,而是一代人咬着牙、顶着压,在冰原与风洞中熬出来的。当直-20T划破长空,那不只是飞行表演,而是一声宣告——中国直升机,终于飞越了属于自己的山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