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8 15:43

丽江“阴间乐园”被骂惨背后:是审美霸凌,还是我们只喜欢好看?

丽江,最近因为一个叫“荒野之国”的地方,意外地闯入了大众视野。不过,这次可不是什么美景宣传,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网络论战。起因嘛,说来也简单:几张照片,几句评语,掀起了的巨大争议。

一开始,网络上的指责像潮水般涌来。有人晒出“荒野之国”的照片,画面里,赫然可见宛如“人体蜈蚣”般的诡异雕塑,还有那长着三张脸的女孩造型,让人看了心头发毛。评论区立马炸开了锅:“阴间乐园!”、“这地方能带孩子去吗?”、“晚上路过都得绕道走!”一时间,“荒野之国”仿佛成了某种禁忌之地,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里。
乐园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声讨,赶紧出面解释:这其实是艺术家乔小刀为他女儿精心打造的“梦幻乐园”,网上那些吓人的图片,多半是加了滤镜、故意夸大了效果。言下之意,是想告诉大家别被表象迷惑。可这解释,非但没能熄灭火苗,反而像火上浇油,引来了更多看热闹和谩骂的声音。最终,压力之下,乐园不得不妥协,拆除了那些备受争议的作品,并发表了道歉声明。
但故事到这里,远没有结束。这场风波,其实是两群人,站在不同的立场,说着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试想一下,那些痛骂“阴间”的网友,有几个是真正踏足过这片土地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恐怕只是在手机屏幕上刷到几张经过“艺术加工”的惊悚图片,脑海中便自动勾勒出了一幅“十八层地狱”的画面。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地方,对孩子来说简直是“精神污染”,对成年人而言也是“晦气”。
而另一边,那些为“荒野之国”辩护的,则几乎都是亲身到访的游客。在他们的记忆里,这个地方完全是另一番模样。或许,这里的入口没有常见的花团锦簇,反而堆放着一些铁皮、木桩,显得有些“野蛮生长”。
但一旦你鼓起勇气迈进去,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头顶上,小火车“叮叮当当”地驶过,像是从动画片里开出来。树屋下,有人抱着吉他轻声弹唱,歌声在空气中飘荡。孩子们则在绿色的草坪上尽情追逐,笑声像银铃般清脆。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又带着点原始乐趣的地方。

三年前,有一家人他们带着孩子去丽江玩,游览完玉龙雪山后,没有选择那些常规的网红景点,而是听朋友介绍,绕到了这个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荒野之国”。刚到门口时,家长也犯了嘀咕:“这是什么地方?是不是走错路了?”但孩子,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
一进去,小家伙就被那些用废旧零件拼凑而成的机器人迷住了,挪不动脚步,一会儿拍照,一会儿围着机器人转圈圈,脸上洋溢着纯粹而灿烂的笑容。那时候,他们根本没听说什么“人体蜈蚣”的说法。他们记住的,是这个园区虽然不大,但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惊喜:风吹动风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老旧的收音机里,偶尔会传来“咔哒”的杂音;甚至,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你还能发现藏着无数愿望的玻璃瓶。
那天临走时,孩子说了一句话:“这里有点奇怪,但挺开心的!”这句童言无忌的话,其实道出了“荒野之国”最真实的魅力,它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好看”,但却充满了成年人早已遗忘的、属于童年的斑斓幻想。

现在,有人把这场争议定义为“审美霸凌”,我觉得说得一点没错。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用一套既定的“美”的标准去衡量一切?到底是谁,在定义“好看”?回溯一下,三十年前,当那些彩色墙壁、涂鸦民宿刚出现在小镇上时,不也有一大批人觉得它们“低俗”、“格格不入”吗?可现在呢?它们早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打卡地,成了小镇独特的风景线。
再把目光投向国际艺术界。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术馆,这些都是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吧?它们里面陈列的很多作品,比“荒野之国”那些雕塑,要“怪”得多,甚至可以说是“骇人听闻”。记得有一个雕塑家,做了一个“断腿”的作品,皮肤是用蜂蜡做的,上面还粘着真实的汗毛,穿着袜子和皮鞋,像一截从墙里伸出来的肢体,许多人看了都觉得头皮发麻。
还有艺术家布尔乔亚,她创作的巨型蜘蛛雕塑和囚室装置,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可即便如此,你依然会看到很多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在这些“怪异”的作品前驻足,认真地欣赏和讨论。没有人会冲到美术馆门口大喊“这是视觉污染”!为什么一到了丽江,类似的东西,就变成了“低级趣味”,成了“不堪入目”?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太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和算法推荐所左右。现在的互联网,最爱捕捉和放大那些极端的、能够迅速点燃情绪的内容。于是,“荒野之国”里最“吓人”的雕塑被截取出来,配上诡异的背景音乐,再通过滤镜一渲染,瞬间就变成了“阴间乐园”。许多人根本不了解乔小刀的初衷,不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仅仅凭着5秒钟的感官刺激,就给它判了“死刑”。但情绪,从来都不是判断事物的最佳标准。
乔小刀建立这个乐园的初衷,非常简单纯粹,那就是为了他的女儿。刚到云南那会儿,他四处收集废弃的材料,用自己的想象力,一点一滴地拼凑出各种奇特的建筑:有可以移动的房车,像极了动漫里的移动城堡;有造型独特的麋鹿星球,让人充满探索欲;还有能让人仿佛“摘到星星”的天空教堂。他曾说:“所有创作,都是在复制我的童年。”说白了,他就是想为自己的孩子,搭建一个独一无二的童话世界,一个充满惊喜、可以自由探索的乐园。

如今的文旅行业,都在强调“差异化”、“沉浸式体验”。可一旦真的有人跳出了千篇一律的古镇模式,做出了真正有自己风格、有独特灵魂的东西,却往往容易遭受非议。所以,无论是去过“荒野之国”的,还是只在网上听过传闻的,我们都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文旅的意义,仅仅在于“好看”吗?它难道不应该承载更多,比如一段特殊的记忆、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甚或是一种对固有认知的挑战?
有人在这儿的树屋下拍了婚纱照,定格了他们生命中最幸福的瞬间;有人带着孩子在某个小屋里,度过了一个悠闲的午后,享受了久违的亲子时光;当然,也可能有人因为那些雕塑感到不适,选择匆匆离去。这些不同的体验,本就是这个乐园,乃至整个世界,多样性的一部分。它们完全可以同时存在,没有必要非得分出个“对错”来。

“荒野之国”的争议,或许还会继续发酵,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能不能给那些“不一样”的事物,多一些包容,多留一份空间?不要一看到不理解、不符合传统审美的东西,就立刻启动批判模式。
也别让算法和情绪,轻易地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毕竟,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脸”,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想起点什么的独特惊喜。这,才是“荒野之国”这场风波,真正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的地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丽江“阴间乐园”被骂惨背后:是审美霸凌,还是我们只喜欢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