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一大早,特朗普的社交账号又炸了锅。他指责中国“故意”断掉美国大豆订单,并威胁要把食用油生意也掐掉。这不是第一次怒吼,但美国农民这回更紧张:真要丢了中国市场,他们的联合收割机得直接停在地头。先看账本。10月前,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保持“零”。并非突然翻脸,而是早在美国宣布重新提高301调查费时,中国就开始换船期、换货源,巴西港口排队的等待时间拉到三周。运费依旧比美国便宜,平均每吨省下约600元人民币,这是商业逻辑,不是外交赌气。
回到国内供给。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最新播报显示,今年大豆播种面积继续扩张,秋收完成过半,产量预估超过2100万吨,同比增幅约2。3%。加上储备轮换,中国的“压舱石”越来越重,对外依存度自然下降。
特朗普之所以捶胸顿足,是因为美国农场主已经对他抱怨三年:从2018到2023年,仅在大豆一项上,美国对华出口跌掉近一半,少挣超200亿美元。“选票作物”卖不出去,总统的连任概率就跟芝加哥期货盘面一样跳水。
喊话归喊话,真正把美国大豆挡在港口的是新层面的技术管控。七月天津港那批标成“阿根廷产”的30万吨大豆被区块链溯源识破,为此险些引发贸易仲裁。1。5亿美元货款打了水漂,也给进口商提了醒:来源要真,证书要全。
10月14日,美国对中国籍或中资控股25%以上的船只额外征费,中国随即把同类项目反手加到美方船舶身上,每净吨46美元提高到150美元。多出来的费用快赶上一车大豆的利润,美方货轮只能在海上打转。
美国财政部紧急下调收费标准,甚至列出豁免条款,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原因很简单:美国中西部今年大豆丰收约1。2亿吨,其中四成原本计划发往中国。船靠不了岸,仓储费、贴水费层层累积,真金白银蒸发。
南美正在趁机“锁客”。巴西农业部与中国买家签下一份1200万吨的长期合同,货期跨到2025年,价格浮动与CBOT指数挂钩。对中国而言,这样的公式定价比跟特朗普的推文情绪稳定太多。
美国国会有人提议“援助计划”,把上调关税的收入再分给农民,数字喊到150亿美元。但农民想要的不是补贴而是订单,补贴只能贴一次,市场丢了就回不来。
中国企业也在布局替代方案。黑龙江几个大型油脂厂正在调试生物柴油装置,用菜籽、棕榈混榨,大豆油的份额被悄悄挤压。即便特朗普真把食用油停给中国,中国也能靠这些新产线补上空缺。
再谈物流。美国海运同盟统计,过去五周从墨西哥湾到中国的班轮装载率降到68%,是近四年最低。船公司为了不空返,只能折价托运谷物到欧洲北非,直接与乌克兰粮食打价格战,这让美国利益链条更受伤。
从谈判桌视角看,中国商务团队的底线并未变——问题必须“一揽子、对等”解决。科技、高端制造、地缘摩擦任何一项僵着,大豆就不可能单独过关。给谁上门票,先看对方尊重规则与否,这也成了新常态。
对于普通消费者,最直观感受是:卖场里食用油价格波动不大,且品种更多;对养殖场来说,替代蛋白的试配比例提高了,厨房废油进饲料体系的案例也被广泛研究。中小企业反而在夹缝里长出新机会。
若要给特朗普出一份“止损清单”,答案无非三个要点:恢复互信、取消额外关税、保障航运通畅。否则,巴西与阿根廷的拼船机制一旦成熟,美国再想重返中国粮油市场,就得排队到下一个总统。
最后提醒一句,全球农产品贸易正在被技术和溯源重新洗牌。谁把价格、物流、信誉三张牌攥稳,谁就能成为新规则制定者;反之,喊得再响也只是社交媒体里的白噪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