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09:18

北师大法学院院长:法治人才培养面临全新挑战,法学教育模式变革“箭在弦上”

10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科建设三十年庆祝大会暨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在论坛上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信息化浪潮与经济全球化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中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变革“箭在弦上”。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在论坛上致辞
梁迎修表示,从国内来看,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法治实践呼唤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梁迎修认为,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回应数字化的时代之音。当今世界各国法治实践日新月异,数字科技撬动新兴领域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客观法律和主观权利更加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还应拥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跨学科背景,能够将法学与科技、经济、管理等领域融会贯通,能够适应数字时代新的法理逻辑。
另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善于向全球开放、与世界接轨。如今,法律服务早已超越国界,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这要求法学教育必须瞄准涉外法治战略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全球胜任力、在素养上的对外沟通力、在潜能上的国际适应力,使他们善于在涉外法治事务中表明中国立场、贡献中国智慧。
论坛上,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江必新结合人工智能背景提出,卓越法治人才应同时具备法律思维与技术认知、规则运用与创造的能力,并始终坚守公平正义。他强调,未来的法学教育应培养既懂法律、又懂技术,更懂社会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法学教育必须跨界融合,应对数据治理、算法透明、平台监管等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从数字化发展的视角指出,数字技术正在推动研究范式变革,法学应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培养具备法律素养和科技理解的卓越人才。
梁迎修教授在致辞中介绍,自1995年创设法学学科以来,北师大法学已形成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生规模达1500余人,建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国际合作机制。
红星新闻记者 王震华
编辑 张莉
审核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师大法学院院长:法治人才培养面临全新挑战,法学教育模式变革“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