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的下场!英伟达被彻底踢出中国,更糟的是:芯片或遭难产
这就是美国制裁中国的下场,根据黄仁勋的采访,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高峰期的95%骤降至接近零,英伟达已经被彻底踢出了中国。不仅如此,黄仁勋表示,尽管美国政策制定者希望赢得人工智能竞赛,但当前政策在伤害中国的同时,往往也伤害了美国,甚至更严重。他强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计算设备市场,美国不参与其中是个错误。”
美国把英伟达当做中美人工智能竞赛的王牌,不断限制高性能AI芯片的对华出口,那么英伟达就要承受参与中美人工智能之争所带来的代价。
2018年的时候,华为发布了昇腾910,这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AI芯片,而这一切都随着美国的全面制裁,而宣告暂停,而从2018年开始,在美国政府技术保护和市场准入等多方面政策的隐性扶持下,英伟达凭借其“芯片+软件”的协同战略,逐步构筑起一个几乎垄断全球的AI生态系统。
这一时期,正值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英伟达的GPU凭借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成为训练复杂AI模型不可或缺的“算力引擎”。更重要的是,英伟达倾力打造的CUDA软件平台,将硬件性能与开发者生态深度绑定,形成了极高的技术壁垒和用户粘性。这种“硬件为基、软件为魂”的模式,使得全球绝大多数AI研发机构和企业都不得不依赖英伟达的技术栈。
在当时看来,这一生态似乎坚不可摧。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展现出强烈的自信,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AI市场离不开英伟达”,甚至还在台海问题上,踩了中国的红线。
不仅如此,其特供芯片 H20 被曝存在远程关闭等硬件后门,直接威胁数据主权,为此国家曾要求阿里等说明使用英伟达芯片的情况!
但是黄仁勋怎么样也没有想到,在被美国制裁的华为最终还是再度亮剑,从昇腾910B到昇腾910C,华为在制程受限的情况下,硬生生追平了英伟达H100芯片的性能。当中国市场拥有了比英伟达H20更先进的AI芯片,并且当美国在人工智能不断加强对中国AI企业的制裁,那么我们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也会做出选择抛弃英伟达,选择中国AI芯片。
而当黄仁勋看到中国AI芯片的突破时,黄仁勋也不得不表示,“即使没有英伟达,中国也会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
而这个时候也已经为时已晚,因为美国的制裁,中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英伟达注定只能被抛弃。
英伟达害怕的是“垄断行业最害怕的不是竞争者,而是垄断地位的动摇”这一核心逻辑。因为中国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AI生态,并且正在输出到其他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已经采购中国的昇腾芯片。
而对于英伟达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英伟达的AI芯片或遭难产,这是因为中国的稀土禁令,14纳米以下的逻辑芯片,需要用到稀土,都需要和中国提出审批。
在现代半导体制造中,尤其是14纳米以下的逻辑芯片,稀土是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从光刻机的精密透镜和激光系统,到芯片内部的薄膜沉积、化学机械抛光,再到最终封装,稀土元素如铈、镧、钕等几乎渗透在高端芯片制造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没有它们,先进的制造工艺就得停摆。
这就好比你要做一道顶级料理,光有厨艺和锅灶不行,缺了那几味关键的香料,味道就是不对。而现在,全球最大的“香料”供应商说,要按规矩来了。
中国的稀土新政,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禁止出口,而是一套精准的“点穴”手法。它规定,凡是涉及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制造所需的关键稀土材料,出口都必须经过审批。这一下,直接卡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最尖端的命门。
你想绕开?没那么容易。稀土的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矿物分离提纯,到下游的高端材料应用,中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别人家里或许也有矿,但要把矿石变成芯片厂里能用的高纯度材料,这中间的技术壁垒和产能,可是都攥在中国手里,全球只有中国具备大规模提纯分离高纯度稀土的能力。
英伟达CEO黄仁勋正在遗憾失去了中国市场,但他现在可能要面对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确保他的AI芯片能顺利地从工厂里生产出来。
而这就是美国制裁中国的下场,对于美国来说,美国的制裁只会是中国加速突破的推进剂,最终,受到重创的反而是美国自己,你想想美国这些年,对中国的制裁,哪些都成功了。从半导体到精密仪器,从航空航天到人工智能,清单长得能绕白宫三圈。可仔细瞅瞅,哪次不是给中国科技树点了加速器。
无论是北斗导航系统还是中国空间站,还是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甚至是中国全国产的7纳米芯片产业链(从沙子到芯片的所有软件、设备、工具、技术都实现了国产),中国都取得了成功。而这样的美国就是,原本垄断中国市场的美资高新技术企业在美国对华制裁下,永久离开了中国市场,这部分庞大的利润都回归了中国企业。
回头看看美国自己,仅在2023年的5个月时间里,美芯片企业累计裁员数量已超过12万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波音失去中国客机订单导致股价腰斩,农民大豆烂在仓库里只能靠政府补贴。截止2024年,美国管制措施已使美国芯片公司的市值损失1300亿美元,,并且刺激中国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领域专利数量反超。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还真的应该感谢美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