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法治日报丨千年姑辽茶的法治守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姑辽茶”公益诉讼背后的检察故事
在扶绥县的十万大山余脉,生长着八桂儿女世代守护的千年古树茶——“姑辽茶”。当地壮语中,“姑辽”意为“云雾缭绕的仙山”,“姑辽茶”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三重认证的持有者,更以“从清代贡茶到现代产业”的传承脉络,成为学界研讨地理标志保护价值的重要样本。今年9月,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与法治保护成果的茶叶品牌,在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荣获“地理标志优秀品牌”称号,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中的标杆典范。凭借独特的“高山云雾出好茶”品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县有上百家企业从事“姑辽茶”产销经营,成功带动十万余人就业,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
然而,今年初,扶绥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这片承载着千年希望与荣誉的茶叶正遭遇市场乱象冲击。茶叶市场频发侵权使用“姑辽茶”地理标志、擅自使用地理标志、不规范使用证明商标等问题;部分企业的茶叶在“茶多酚”等核心品质指标上未达标准,“姑辽茶”品牌信誉陷入危机。若放任地理标志使用乱象,这一非遗文化载体将难以支撑茶产业振兴。
“姑辽茶”对生长环境有严苛要求——必须生长在十万大山余脉较高海拔的特定区域,独特的山地气候与云雾润泽是其风味与品质的关键。而市场乱象中,部分侵权产品正是利用消费者对“高山古树茶”稀缺性的认知,以次充好、冒用标志,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扶绥县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为切入点,全面梳理案件线索:一方面,线索来自连续多年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姑辽茶”保护提案的政协委员,提案聚焦地理标志规范使用与茶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依托“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主动报送了市场乱象线索。
为深入核查问题,检察官联合“益心为公”志愿者、政协委员前往姑辽山实地调查。他们深入古茶树林,查看古茶树生长状况,与茶农交流,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及市场销售的实际问题。调查中,检察机关专门聘请知识产权领域权威专家——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星教授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厘清地理标志使用规范、侵权认定标准等核心问题。
3月14日,扶绥县检察院正式立案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多方取证,查明辖区内5家企业侵权使用“姑辽茶”地理标志、1家企业未经公告擅自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1家企业不规范使用该标志、7家企业不规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测发现,4家获得授权的茶企业对外销售的“姑辽茶”在“茶多酚”“水浸出物”等项目指标上未达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4月7日,扶绥县检察院向扶绥县市场监管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保护“姑辽茶”地理标志,加大行政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引导规范使用相关标志,维护产品质量,并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扶绥县市场监管局迅速响应,与扶绥县检察院召开工作推进会达成共识后,联合镇政府在“姑辽茶”企业集中的东门镇(茶山周边主要加工集散地)举办知识产权保护暨地理标志保护宣传知识培训,组织开展企业巡查36次,现场指导企业、小作坊16家,当场要求3家获证企业限期改正、3家无证小作坊限期整改,销毁不规范使用“姑辽茶”地理标志包装2000余个,引导辖区内3家企业申请使用“姑辽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6家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完成“姑辽茶”相关食品抽检14批次。针对茶苗品种、采摘工艺及高海拔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茶多酚”“水浸出物”等理化指标不达标问题,引导企业从源头开展整治,有效促进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全方位规范管理,扶绥县检察院向扶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委政法委作专题报告,推动成立扶绥县农产品流通和“姑辽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进一步凝聚保护合力,为这一生长于高海拔山地的特色产业提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该案承办检察官表示,检察机关以检察建议推动系统治理,不仅规范了企业用标,而且激活了产业保护的内生动力。
从“乱”到“治”、从强化监督到助力发展,这一过程既维护了“姑辽茶”品牌声誉,更以法治之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扶绥县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之笔,绘就了地理标志保护的时代答卷。
终审:何关锋
复审:廖宝根
初审:蒙元园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