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驱离菲机,美航母拐入南海;俄舰访越,谁在稳局谁点火?
10月16日,中国海警局称,两架菲侦察机非法抵近黄岩岛领空,我方跟踪监视管控并驱离。通报指出,菲律宾最近频在黄岩岛海空域搞活动,动作多、力度大、挑事味道浓,这是连续施压不是一回。再往前推,10月12日菲律宾两船没打招呼就跑到了南沙铁线礁旁边,离中方海警船特别近,还差点撞上。中方发出多次警告无效之后便用上水炮强制驱离,整套过程是正规的海上执法,喊话、警告、记载、取证、控险。美在一遍遍地强调美国菲律宾共同防御条约,强调该条约的第四条在南海适用,意味着对菲律宾船机部队的“攻击”,美国就有义务予以反击。台上像撑伞,台下是给小弟打气。背靠美国,马尼拉胆子变大,海上更贴,空中更低,一次次试探红线,一边看中方反应,一边等国际媒体跟拍。
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于17日从马六甲,新加坡海峡进入南海,在编的有尼米兹号和“韦恩·E·迈耶”“格里德利”“莱娜·希格比”舰。航母一来,自带“气场”,同时间期在菲律宾西部海域进行的“萨马萨马2025”演习,美日菲同框,科目涵盖反潜、水面战、人道救援。名头克制,动作务实。菲方上两艘最先进护卫舰,美方带濒海战斗舰,海空协同有模有样。演习+航母,就是想刷存在感,稳住盟友,放出信号。
中方维权执法,美方一直参与,菲方往前试探,俄方在周围出现。看似偶然,其实是长期博弈后的必然。过去一年,菲律宾在仁爱礁、铁线礁、黄岩岛频频“出手”,公务船顶一顶,记者按以下,军机飞一圈,动作挺带感的。其目标有二: 刺激中国反应,把事件拉到舆论场;把自己和美国捆绑更紧,让安全承诺更具体。动作越密,内树形象、外换筹码,打法老道。
美国要什么?第一、海上主宰不要丢,第二,盟友体系不能散。它想要常态化存在,随时能用的军力以及可复制的演训模板。航母入南海配合三边演习,就是把“看得见的力量”摆出来。南海航道是全球商贸命脉,谁主导谁就掌握规则的话语权,这可是美方不愿见到的。另一个小心思也明显: 条约喊得越响,菲律宾依赖越深;对抗门槛被拉低,摩擦概率上升,爆点变多,都是美国插手区域事务的入口。
南海不是军事摊牌主战场,而是一条法理线、一条规则线、一条认知线。执法要有章、 证据要留痕,每次驱离都要留下航迹、影像、记录;现场控险,尽用非致命的、可控的、可回溯的方法。外界越是想带偏节奏,越要把节奏拽回来。海上是执法,台上是外交,台下是沟通,劝离讲依据,交涉盯事实,舆论对焦点。该说的说到位,该忍的忍到位,越界不行,越线不行,更要防止擦枪走火。
区域层面,多边舞台不能缺位,周边海上力量得细沟通,涉海热线该打就打,海上意外相遇规则要落地。分歧归分歧,合作抓合作:海上搜救、渔业管理、海洋环保都要实打实。事多情绪易上头,越是这样越要靠机制稳人心,用流程管行为,这才叫“稳局”。
俄舰访岘港这事,不用太往站边上靠拢,就像在提醒世界,亚太不是一个声音的,俄越传统就有互动,友好的访问经常有。它说的是南海外来力量不是一家,多极影子显而易见,博弈也复杂得多。对中国来说,不拉大战线、不被热点带跑路,坚持战略定力最要紧
菲律宾出招频频,短线有人气,长线有成本,执法摩擦搅乱渔业秩序,邻国顾虑加深,投资信心存问号。把安全绑在大国对抗上,听得铿锵行得辛苦,扛在身上的却是民生、渔民的饭碗和海上安全的底线。
美方继续派军露脸,演训一个接一个;菲律宾继续搞“镜头友好”事件;不排除个别国家跟进找存在。但棋盘再乱,规律不改:谁更自制、守规则、压风险,谁就赢时间。时间一长,区域会看出来,谁是真给稳定添砖加瓦,谁是在镜头前做表演。
海在那、 岛也在那,我们想要的不是一时的口号,是长久的秩序和踏实的安全感。南海这盘棋输了的可是民生啊,赢的是耐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