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了美方9天后,中美举行通话,特朗普想要的东西,中方这次给了
一部电话,有时候比千军万马还重。10月18日,一部迟到了整整九天的电话,终于接通了。电话两头,是中美两个大国的经贸负责人。官方消息很短,说双方同意尽快谈一谈。但所有人都知道,故事远不止这么简单。
真正的好戏,藏在那九天漫长的静默里。
一切,从那份管制令开始
时间回到10月9日。
那天,北京方面没有搞什么发布会,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平静地宣布了一件事:对稀土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消息很短,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没有巨响,却激起了滔天巨浪。
华盛顿那边,瞬间炸了锅。
电话立刻就打了过来,火急火燎,希望能马上通话。这不奇怪,稀土是什么?那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国防工业的“工业维生素”,是命根子。现在,有人要在这根管子上装个阀门,他们能不急吗?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电话,中方没接。
不是占线,不是没信号,就是单纯地,把听筒放在了一边。你打你的,我晾我的。
这一下,就晾了整整九天。
世界上最漫长的九天
这九天,对急于通话的美方来说,恐怕比九年还难熬。
他们一开始,还是老一套。先是威胁。特朗普团队挥舞着关税大棒,叫嚣着要加征100%的关税。副总统万斯也出来放狠话,说“我们手里的筹码多的是”。
典型的“一边挥拳,一边伸手”的老戏码。
可这一次,剧本好像拿错了。对面那个演员,根本不上场。你喊破了喉咙,回应你的只有沉默。拳头挥在空气里,尴尬不尴尬?
几天过去,威胁没人理,强硬的调门明显就软了下来。
那些“打打杀杀”的词不见了。贸易代表格里尔开始对外说,要“想办法回到一个稳定的局面”。你看,这口气,软了不止一点点。
这九天,就像一场无声的心理战。
一方是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从咆哮到低语。另一方则是气定神闲,稳坐钓鱼台,任凭风浪起。
全世界都在看,都在猜。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凭什么能有这样的底气,把世界头号强国就这么晾在一边?
那张让对手沉默的底牌
答案,就藏在那个词里——稀土。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词不熟,觉得不就是点土吗?错了。这可不是普通的土,这是现代工业的“黄金”。
你手里最新的手机,天上飞的隐形战机,医院里的核磁共振仪……几乎所有尖端科技的背后,都有稀土的影子。它就像菜里的盐,没有它,再好的食材也做不出味道。
而这张王牌,恰好就握在中国手里。
全球的稀土供应链,从开采到提炼,再到应用,中国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美国军方超过七成的关键零件,都得仰仗这些资源。
当10月9日那份出口管制令出来时,它不是一个突然的袭击,而是一张早就准备好的底牌,轻轻地放在了桌上。
它在说:牌局的规矩,该变一变了。
这才是那九天静默的真正底气。我手里有你离不开的东西,那么,想谈可以,但你得先学会怎么好好说话。
谈判桌前,先听懂这十个字
很多人以为,这九天是彻底的“不沟通”。其实不是。
工作层面的联系,一直都在进行。但高层级的通话,被按下了暂停键。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极其清晰的信号。
就在美方焦急等待的时候,中方通过渠道,不轻不重地送过去了十个字。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这十个字,掷地有声,比任何长篇声明都有力量。
它的意思太明白了。
第一,别拿威胁当筹码。想打贸易战?我们不怕,奉陪到底。极限施压这套,不好使了。
第二,我们不拒绝沟通。谈判的大门是敞开的,但前提是,你得带着诚意走进来,而不是拿着大棒闯进来。你要谈,就得有个谈的样子。
这十个字,彻底打破了美方“以压促谈”的幻想。
他们终于明白,这次的对手,不会在你挥舞拳头的时候,还笑脸相迎地凑过来。你想让别人坐上谈判桌,首先得自己先把拳头收回去。
电话终于响了,但规矩变了
于是,就有了10月18日的那通电话。
当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终于在视频里看到中方牵头人时,这通电话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不再是美方“要求”来的通话,更像是中方在对方“冷静”下来之后,“给予”的一次沟通机会。
这九天的静默,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落子前长长的停顿。这停顿,不是犹豫,而是为了让对手看清棋盘上的局势。
它让美方经历了一个从焦虑到反思的过程。让他们认识到,在一个实力对等的时代,平等和相互尊重,才是对话的唯一前提。
所以你看,这场持续九天的外交博弈,重塑的可能是一种模式。
过去,美国习惯了发号施令。现在,它必须学会平视对手。它想要的通话,得到了。它想要的谈判机会,也得到了。
但能不能得到最想要的东西,那就要看,它在这次无声的课堂里,到底学会了多少。
因为游戏的天平,已经在那九天的沉默中,悄然改变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