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收500万美元港务费!荷兰抢中资300亿企业,中国稀土和造船反制
一艘10万吨级中国货轮停靠美国港口,要交500万美元“特别费”;中资花300亿盘活的荷兰半导体企业,突然被强行接管,当下的中美贸易博弈,早已跳出“你打我还”的套路,接下来,中国会怎样应对?规则主导权的争夺与全球产业链的震荡首先得搞清楚,现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交锋,表面看是航运、半导体这些特定产业的利益冲突,实际上是在争全球规则的主导权,而且这场博弈每动一步,都会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稳定,甚至让产业链重新洗牌。
这么多年来,全球贸易一直讲究“公平竞争”“契约精神”,可美国及其盟友最近的操作,明显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规则之上,想用霸权手段保住自己在关键产业的老大位置。
这种做法不光打破了原来产业链的平衡,还引发了一连串反应,从航运港口收费变卦,到半导体技术不让出口,再到强行变更企业控制权,每一件事都在动摇全球市场对“规则稳定”的信任。
就拿半导体产业来说,它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核心,产业链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好几个环节,还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美国搞的“半导体禁令”,再加上盟友跟着一起封锁,硬生生把部分中国企业从全球产业链里断开,导致有些中间产品供应不上。这不仅让中国企业没法正常生产,还让全球下游企业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问题。
这种“损人未必利己”的做法,跟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大家都赚钱”的本质完全相反,时间长了,肯定会让产业链成本变高、效率变低,最后所有参与的国家和企业都会受损失。
这场博弈的核心矛盾早就不是简单的“贸易逆差”或者“技术有差距”了,而是“霸权逻辑”和“多边合作”两种想法的对抗。
美国想搞“小圈子”“拉联盟”,把全球经济分成不同阵营,好继续维持自己的霸权;而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希望让全球贸易规则更公平、更合理。
美国及其盟友的行动拆解与背后动机要弄明白当前的贸易博弈,得先把美国及其盟友的遏制手段梳理清楚,看看他们在航运、半导体这两个关键领域,是怎么搞“组合式打压”的,还有他们这么做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先说说航运领域,美国选的突破口是“港口收费”,但这收费政策明显是针对中国的,10月3日,美国政府发了个声明,说从10月14日开始,中国船舶停靠美国港口,每净吨要收50美元的特别港务费。
就算是其他国家企业买的中国造船舶,停靠也要按每净吨18美元收费,咱们算笔账,一艘10万吨级的远洋货轮,中国企业停一次得交500万美元,第三方企业也得交180万美元。
这费用比正常港务费高多了,说白了就是用行政手段提高中国航运企业的成本,让中国航运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没那么有竞争力。
美国从航运领域下手,可不是随便选的,航运业就像全球贸易的“血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航运业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美国想通过打压中国航运业,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同时保住自己在全球航运市场的主导地位,要知道,全球大型海运公司里,美资占股比例都不低,美国这么做,既能遏制中国,又能让本土资本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简直是“一举两得”。
再看半导体领域,美国的遏制手段更全面,还拉上了不少盟友,10月7日,美国众议院推出了号称“史上最严”的半导体禁令,进一步限制对中国出口半导体技术,还把好多中国企业列进制裁清单。
与此同时,美国还去游说荷兰阿斯麦、日本东京电子、韩国三星这些企业,让它们别给中国供应关键设备和技术。
荷兰政府之后的操作,把这种“联合遏制”推到了顶点,以“调查”为借口,冻结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资产,免了中国籍CEO的职务,还任命了一个外籍董事来管公司。
咱们深扒一下荷兰这么做的原因,除了美国施压,还有它自己的产业焦虑,安世半导体本来是2018年因为经营不好,被中资买下来的。
之后五年,中资投了300亿元人民币,靠着中国市场,把这家公司从全球功率半导体排名第11位,提到了第3位,而且还实现了零负债运营。
荷兰是半导体设备制造的强国,担心中国在半导体细分领域崛起后,会威胁到它的产业地位,所以不管什么“契约精神”,用司法手段抢中资的资产,这种“只看利益”的做法,把部分欧洲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短视和双重标准暴露得明明白白。
中国反制策略的逻辑解析与实际效果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多方面遏制,中国没走“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的老路,而是从“产业优势”和“规则逻辑”两个角度出发,制定了一套精准又灵活的反制办法,既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又没把全球贸易合作的路堵死。
中国反制策略的核心思路是“非对称打击”,避开美国擅长的领域,在自己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精准发力。
在航运领域,中国没对所有美国船舶加收费,而是按“资本占比”来定标准:停靠中国港口的船舶,如果美资占股超过25%,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船,都得加征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的特别港务费。
这政策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精准瞄准了美国资本在全球海运业的渗透情况,逼着相关企业在“持有美资股份”和“进入中国市场”之间做选择。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政策正好击中了美国海运资本的要害,全球大型海运公司里,美资占股比例本来就高,这些公司要是还想做中国市场的生意,要么把美资股份剥离出去,可这事儿短期内根本办不到。
要么就得交高额费用,这样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同时,中国还加了个“豁免条款”,中国制造的船舶不用交这笔费用,这不仅给国际海运企业指了条路,还间接帮了中国造船业一把。
这些年,中国造船业在技术和产能上都有很大突破,已经能跟韩国、日本、意大利这些传统造船强国竞争了,这政策肯定能让中国造船业拿到更多全球订单,形成“反制—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反制的关键是“稀土供应链管控”,但跟以前比,这次管控更“精准”也更“灵活”。
中国宣布对稀土供应链实行“全程溯源管制”和“最终用户许可审批制度”,规定只要产品里中国稀土占比超过0.1%,企业就得上报稀土的用途、消耗量和客户名单。
同时,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后是供应中国市场的,还能申请稀土供应特许证。这政策既掐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软肋”,又给愿意合作的企业留了余地。
稀土能成为反制的关键,核心是中国掌握了“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全球超过90%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都在中国,就算其他国家有稀土矿,也得运到中国加工,才能变成能用的稀土材料。
这种技术优势,让中国在稀土领域有了别人没法替代的话语权。政策出来后,美国苹果、荷兰阿斯麦这些企业都开始重新考虑跟中国的合作,有些企业已经按要求上报信息,就为了保证稀土供应稳定。
博弈走向与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构当前的贸易博弈不是“短期冲突”,它会深刻影响未来10到20年的全球贸易格局,从各方的行动和反制思路来看,这场博弈的走向主要看“技术创新能力”和“对规则的认同度”这两个关键因素,最后能赢的,肯定是那些坚持开放合作、重视技术突破的国家。
对美国及其盟友来说,现在的遏制策略风险很大,短期看,可能会给中国相关产业造成一些冲击,但长期下来,这种“封锁”反而会让中国更有动力搞技术创新。
就拿半导体产业来说,美国的技术封锁让中国企业更清楚“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掌握”,这些年,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一直在增加,有些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
而且美国搞的“联盟式”遏制,内部也有矛盾,荷兰、韩国这些国家的企业很依赖中国市场,要是长期跟着美国搞封锁,自己的利益肯定会受损,以后联盟内部的分歧说不定会越来越大。
对中国来说,这场博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短期内有些产业会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机遇在于,反制策略能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同时也让更多国家明白“跟中国合作很重要”。
中国造船业、稀土加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在提升,半导体领域也有研发突破,这些都会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更有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中国坚持的“公平合作”理念,正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跟中国合作,避开“霸权逻辑”带来的风险,获得更稳定的发展机会。
从全球贸易格局来看,未来会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想维持的“单极霸权”已经不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合作”,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RCEP这些区域合作机制,正在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动力。
这场贸易博弈会加快全球贸易规则的重构,公平、开放、合作的规则会慢慢取代“霸权逻辑”,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
不管这场博弈过程多复杂,最后能赢的肯定是那些坚持“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国家,中国要是能继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同时扩大跟其他国家的合作范围,以后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肯定会更高。
而美国要是还抱着“霸权逻辑”不放,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最后可能会失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这场博弈给咱们的终极启示是:在全球化时代,“零和博弈”没有赢家,“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