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20:23

“中国方案”拯救外国工厂,四川小伙做的系统,3.2万企业抢着用


今年夏天,越南胡志明市的一间饼干厂里,几位高管围着电脑屏幕反复研究一套系统,这是黑湖科技的工业管理系统,从中国工厂走出,如今成了东南亚制造业追逐的“香饽饽”。
没人会想到,这套服务超3.2万家企业、拿下中国云化MES市场42.7%份额的系统,最初的代码,是在苏州一间20人间的工厂宿舍里写出来的。
背后的操盘手周宇翔,履历里藏着太多“反差”,达特茅斯学院毕业的投行精英,曾拿着几十倍于工厂工人的年薪,却甘愿蹲在流水线搬物料、记工时。
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没退回熟悉的金融圈,反而钻进车间找痛点,他的故事恰好剖开了中国制造转型的核心,不是靠“高大上”的技术堆砌,而是让技术贴着行业的“疼点”生长。

制造业的“真疼点”很多人以为,制造业的问题是“技术不够先进”,但周宇翔看到的,却是“技术与需求脱节”的鸿沟。
2012年的德国之行,给了他第一次冲击,当时他随团队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汽车减震器工厂,车间里即便产能下滑,60%的工序仍由自动化设备完成,管理者在办公室盯着屏幕,机器故障警报一响,半小时内准能排查解决。
可当他转头调研国内工厂,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车间主任揣着小本子,一天在生产线往返三四趟,机器转没转、物料够不够,全靠眼睛看、嘴巴问。
遇上设备出问题,得等老师傅“凭经验”来修,有时一等就是大半天,订单交付期跟着拖。

周宇翔
“明明是机会,却没人踩准点”,周宇翔当时就想做“连接”,用技术把工厂的低效问题解决掉。
2015年,他拉着两位高中同学创办首次创业公司“马达数据”,拿到真格基金的天使轮,计划打造“中国版Plantier”,用大数据帮工厂预测故障、提效率,可第一次落地测试,就撞了南墙。
他们花九个月做的系统,拿到一家化妆品包装厂试用,才发现工厂连最基础的数据都没有,生产记录写在纸上,库存信息记在Excel表格里,系统连“喂数据”的地方都没有。
团队里有人提议“先签单再说,后续慢慢改”,但周宇翔没同意,2016年初,他果断关停“马达数据”,把投资款全额退给投资人。

这次失败让他彻底明白,制造业缺的不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概念,而是有人能蹲下来,搞懂生产线到底在“疼”什么。
于是他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去苏州工厂当工人。每天跟着工友搬物料、拧螺丝,晚上挤在20人间的宿舍里,听他们吐槽“换个模具等两小时”“质检报告五天才能到手上”“订单变小了,生产线却转不起来”。
这些细碎的抱怨,后来都成了他产品的“说明书”,原来工厂要的不是复杂的系统,是能解决“等物料、慢反馈”的实在工具。

好产品要“工人愿意用”在工厂蹲了三个月,周宇翔抓住了一个关键细节,工人们不是抵触技术,是怕“用不懂”。
有天晚上,他看到对床的工友用手机直播卖老家的土特产,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突然有了灵感,“工人不会用电脑软件,但会用手机啊!”
没有办公室,没有研发团队,他就把宿舍当实验室,床板晃得厉害,就在笔记本电脑下垫两本书,宿舍信号差,就跑到楼道里传文件。
三个合伙人凑在床头灯底下写代码,花了三周,做出一款极简的APP,没有复杂功能,就管三件事,记工时、报物料需求、传质检问题。

他们找工厂要了两条产线做对比测试,一条用APP,一条按老办法,结果两周不到,没装APP的工人就主动找上门:“为啥他们班每天能多赚15块?我们也要装!”
原来用了系统后,物料需求发出去半小时就有人送,质检问题当天就能改,等待时间少了,工人能多干不少计件活,一个月下来多挣几百块,对靠手艺吃饭的工人来说,这比任何“技术概念”都管用。
2016年,在关停“马达数据”、完成工厂调研后,周宇翔在上海找了间50块一晚的招待所,正式注册成立黑湖科技。

那地方下雨就漏水,好在楼下就是地铁十号线,团队白天坐高铁去工厂调试,晚上回来在漏水的房间里改代码。
有次赶上工厂赶订单,他们在车间守了三天三夜,就为了盯着系统跑通每一个环节。就这么熬了八个月,产品才算真正“落地”。
后来做小微企业市场时,周宇翔又一次避开了“精英思维”,他知道小工厂没预算做复杂部署,就推出微信小程序“黑湖小工单”,三天就能上线。
他清楚工人怕学不会,就把界面做得像购物软件一样简单,不用培训,点开就能用,截至目前,已有3万家中小微工厂用起了这款小程序,贡献了黑湖70%的收入。

从中国到东南亚如今再看黑湖科技的版图,早已跳出了当初的小招待所。
蜜雪冰城全球5.3万家门店,每卖出一杯,数据就能实时同步到生产线,库存、物流跟着调整,生产效率提了30%,成本降了15%,农夫山泉、老凤祥这些国民品牌,也靠它的系统理顺了生产流程。
截至目前,黑湖融资超8亿元,以42.7%的市场份额稳坐中国云化MES领域“隐形冠军”的位置。
而真正让周宇翔意外的,是东南亚市场的热情,今年7月他去越南、印尼调研,当地工厂的老板围着他转,拉着他去车间看生产线,迫切想引入黑湖的系统。

有位越南饼干厂的企业家跟他说:“以前我们都学百事、雀巢搞大批量生产,现在不行了,消费者要定制口味、小包装,中国的‘小单快反’才是未来。”
50年前,欧洲靠自动化在制造业站稳脚跟,30年前,美国靠数据化领跑全球,现在中国正用“柔性化”走出一条新路子。
周宇翔团队研发的工业智能体“拆弹老师傅”,能把几小时的故障排查压缩到几分钟,他服务的工厂,小批量订单的交付速度比以前快了近一倍。

有人问周宇翔,中国制造的底气到底是什么?他的答案很实在:“是千万家愿意改变的工厂,是能沉下去解决问题的技术人。”
就像他自己,从华尔街的西装换成工厂的工装,从“马达数据”的失败里找到方向,最终让技术扎根在生产线的土壤里。

结语其实没有什么“逆袭神话”,不过是有人愿意放下“精英架子”,蹲下来听行业的真话,愿意避开“捷径思维”,一步步把产品做扎实。
而当这样的人和事多了,中国制造自然能从“世界工厂”,变成引领全球制造业的新标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方案”拯救外国工厂,四川小伙做的系统,3.2万企业抢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