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上的“火眼金睛”!这款“绵阳造”光谱仪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0月15日,在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实验室里,电子硬件工程师张鑫俯身于工作台前,小心翼翼地调试着光学探头。他手下这台近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即将完成所有出厂测试,奔赴全国各地的工厂生产线。“它就像给生产线装上了‘火眼金睛’。”张鑫说,“这台仪器能瞬间解析出产品的煤炭热值、烟草水分、酒精浓度等关键指标,让产品质量控制从‘事后抽检’变为‘实时洞察’。”
据了解,近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项目自2024年7月立项以来,基于双光束干涉技术与傅里叶变换算法,通过高精度光程差检测及光谱重构,实现有机成分(千分之一含量以上)的快速定性定量分析,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
相较于传统设备,该产品不仅在信噪比、扫描速度和光谱分辨率上实现跨越式提升,更难得的是,它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从核心技术到整机装备的百分百国产化。
项目负责人马旺介绍,从目前市场上来看,国内近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产品较为稀缺,主流产品依然是国外厂商占大头。“所以我们研发的这个产品也是致力于破解国外封锁,使产品实现全国产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突破的背后,是研发团队数百个日夜的执着攻坚。“实验室与工厂之间,我们往返了不下百次。”马旺回忆,面对工厂的环境干扰、温度波动等难题,团队驻守生产一线,在机器轰鸣声中反复优化算法、调整结构,终于让精密仪器在复杂工业环境中也能“稳如磐石”。
这款光谱仪的成功,恰似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走进研究院,创新的脉动无处不在:在另一间实验室,抗磁型深低温温度传感器正在进行稳定性测试;隔壁实验室,新一代超灵敏辐射感知材料在这里同步孕育,将在年底成立公司开启正式运营。
“我们既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院长范勇恒介绍,自2022年成立以来,研究院已构建起“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产业咨询、仪器设备共享”三大平台,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引进培育十余家高科技企业,其中六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这番创新图景,正与绵阳打造“光子科创城”的战略布局交相辉映。在今年九月举办的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上,“光子科创城”建设正式启航,标志着绵阳在激光赛道上开启了全新征程。
范勇恒表示,下一步还将大力集聚国内激光行业头部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助推中国光子科创城建设。
(涪江观察记者 彭紫薇 刘曾太 胥江 刘凤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