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老师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发现她有5个误区
她是个平时再普通不过的中学老师,三十出头,结婚五年,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平常作风端正,生活简单,不烟不酒,也不怎么社交。真没想到,她竟会走进感染科,拿着化验单小声问:“这是不是搞错了?”
那天她来复诊,神情有些恍惚。医生看着她的CD4数值和HIV抗体检测结果,沉默了几秒,然后把她叫进诊室,关上门。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医生问。
她点点头,又摇头。然后低声说了句:“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后来,医生一点点地和她聊,才慢慢拼出了线索。她的病例,不是极端个例。她只是太多人中的一个——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
忽略了“稳定关系”也可能有风险她一直以为,结婚了,就安全了。老公是大学同学,性格温和,工作稳定。但医生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她丈夫曾经有过几次“出差期间的放纵”,一次还是在外地被查出性病后悄悄吃了药没告诉她。
她完全没往艾滋病那方面想过。她觉得这病离自己太远了,就像某种专属于“高危人群”的东西。她信任丈夫,也不觉得自己需要用套。后来才知道,即使是婚内关系,如果一方有高风险行为,依然可能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毫无防备的另一方。
以为只靠外表就能判断对方健康与否她坦白说过一句话,让医生印象很深:“我看得出来,他干净,不会乱来。”这话乍听没毛病,但用在健康判断上,真是漏洞百出。
艾滋病毒感染初期,多数人没有任何外在症状。即使感染多年,也可能看起来精神状态很好。靠感觉、靠外貌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病,完全不靠谱。这不是道德问题,是医学常识的问题。
医生问她有没有做过婚前检查。她说做过,但不是专门做HIV检测,“只查了常规的血常规和肝功能”。
这就像你看见车子表面没刮痕,就以为发动机没问题一样——根本不够。
忽视了口腔、伤口的间接传播风险
这点她自己也很惊讶。她说有一次去某个美容院做过“活血”的针灸,过程中用的是针管,但她没仔细看是不是一次性用品。还有一次牙齿出血,去个小诊所处理,工具消毒情况不明。
医生在解释后才让她意识到,这些小细节都可能成为病毒的“隐形通道”。
虽然通过注射和血液传播的几率远低于性传播,但如果遇到不规范操作,比如重复使用针具、器械未完全高温消毒,在特殊情况下,还是有风险的。更别说有些机构根本无证经营,卫生条件极差。
对检测的恐惧,让她错过了最佳诊断期她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反复感冒,体重莫名下降,还总觉得累。但她以为就是压力大,没当回事。一次单位组织体检,她看到“艾滋病抗体”那一项,直接勾掉了。她说:“我又不是那种人,查这个干嘛?”
很多人都和她一样,不愿面对检测,是因为害怕“万一”。但医生知道,越早发现,越能控制。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发展已经让艾滋病成为一种可以长期带病生存的慢性病。但前提是要早期发现,及时用药。
她的CD4数值掉得太低了,身体免疫力几乎被耗尽。再晚一点,可能就不只是吃药的问题了。
相信“感情洁癖”就能抵御病毒她曾经非常相信感情的忠诚就是最好的保护。她说:“我们之间没有防备,是因为我们信任彼此。”
这句话医生听过太多次。可感情洁癖和病毒之间,从来没有逻辑关系。病毒不懂爱情,也不会因为你真心付出就放过你。
医生后来接诊过她丈夫,检测结果同样是阳性。那时候他很沉默,低头不语。两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各自发呆。信任,是他们多年婚姻的底色。但病毒,却是现实给的一记耳光。
结语:我们对艾滋病的误解,远比病毒本身更可怕在大众眼中,艾滋病依旧是个“羞耻”的词。一提起,很多人就会下意识地联想到“乱性”“毒品”“同性恋”。但现实中,越来越多像这位女老师一样的普通人,正在无声地被卷入其中。
她不是不讲卫生,也不是生活混乱。她只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低估了风险、高估了感情,忽略了医学的理性判断。
现在她开始接受规律治疗,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她告诉医生,希望有一天能站出来,告诉更多人:“艾滋病不是某些人的专属,别再用偏见看待它。”
也许这就是我们最该明白的——病毒不挑人,但我们可以选择科学地防范它。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李兰娟,张文宏.《现代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王福生.《艾滋病防治基础与临床》.科学出版社,20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