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于 2025-10-22 00:56

济南何以位列“全国第五城”

当城市发展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竞赛”、从“单兵突进”转向“系统协同”时,任何城市都有可能通过创新、宜居、文明的均衡发展实现跨越式进步。
童彤
因地下泉脉密布,拥有1000余处泉水被誉为“泉城”的济南,近日因位列“全国第五城”而再度名声大振。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日前在第56届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发布的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呈现“头部引领、整体向好”的良好态势。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分别以85.1分、82.5分、81.4分位居综合排名前三,杭州、济南、天津、广州、南京、成都、武汉跻身前十,这些城市在多维度发展中展现出强劲综合实力。
其中,济南以80.3分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京、深、沪、杭四市。一时间,舆论纷纷认为这一结果颠覆传统认知。但实际上,这背后反映了评价体系正抛弃过往的经济规模等单一评价,并向多维评价体系转型的深层逻辑。
《报告》首次构建了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我国城市工作最新国家政策的综合性评价体系,通过90项实操指标对36个国内主要城市开展评估,涵盖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维度。
作为非传统一线城市,济南在宜居性维度以84.28分位居第二,仅次于北京,成为济南综合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五”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城市是否宜居考验的是“综合素质”。其间,不仅要看市民能否安居乐业,更要考察公共服务保障和居住生活的便利通达性。而济南的宜居性优势,不仅体现在泉水生态的天然禀赋上,更在于系统性的民生保障工程。
《报告》特别肯定了济南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公租房供给、夯实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持续增长的民生投入,是这一切变化的坚实保障。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期间,济南市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的支出年均增长高达11.4%,占比从75.2%提升至79.5%。而在2024年,这一比例更达到了80.3%,其民生投入力度甚至高于深圳、杭州等许多GDP总量领先济南的城市。
此外,济南在“创新城市”中位列第十,表现优异。《报告》中的创新城市评估,主要聚焦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等核心指标。现今,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创新是无可替代的“核心动力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年来,济南以科技创新破局传统产业“重而不优”的困境,构建起“新兴产业引领、传统产业焕新”的双轮驱动格局。在创新维度,济南凭借23家国家级实验室、129家省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构建起13+34产业链体系,聚焦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
正是因为长期聚焦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创新活力等领域,且不断展现出均衡优势,才让济南脱颖而出,位列全国第五城。这种多维协同的发展模式,更让济南坐实了“硬实力筑基、软实力铸魂”的转型路径。
更值得关注的是,济南的“出圈”为全国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竞争正初步从“单项冠军”转向“全能选手”。传统一线城市在GDP规模上仍具优势,但济南在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创新活力等维度的均衡发展,恰恰证明了“多科目优秀”的重要性。
这种转型,要求城市管理者既要保持经济规模合理增长,更要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可持续、科技创新可转化等多维目标的协同实现。而济南,也为全国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样板”。
展望未来,这将是一场避免“偏科”的全新城市竞争范式,即当城市发展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竞赛”、从“单兵突进”转向“系统协同”时,任何城市都有可能通过创新、宜居、文明的均衡发展实现跨越式进步。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南何以位列“全国第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