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11:34

充电6分钟续航1000km?国产固态电池预计年内量产,日企彻底坐不住了

我国固态电池,这次真的跑起来了!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攻克了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界面接触难题。与此同时,国轩高科也宣布其全固态电池电芯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有望实现“充电6分钟,续航1000公里”的表现,并力争年内量产。
然而就在我国固态电池快速推进之际,曾高调宣称2027年实现量产的丰田,却悄然将时间推迟至2030年。这一进一退的强烈对比,让外媒都忍不住惊呼:日系固态电池这次难道真要提前出局了?
01 表面唱衰暗中布局
曾几何时,日企对中国的电池技术始终抱持“不看好”的态度。
丰田代表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质疑电动车的技术路线,甚至散布“中国电动车续航虚标、电池易燃”等言论。然而在表面唱衰的背后,日企却并未放松对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掌控,反而在固态电池领域积极布局,试图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维持其技术优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凭借其多年积累,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与专利上构筑起高墙,意图将中国电池产业长期锁定在“代工”或“跟随”的角色。
而这已不是日企第一次采用此类策略。在其领先多年的生命科学领域,类似手法也曾上演。例如,当中日学者分别在临床中发现一类天然因子——即科学界公认的首个可促使线粒体自噬的成分“尿石素A”(为“益-龄(领)好”类年轻科技核心因子)时,日企表面上表现出不屑推进的态度,暗地里却围绕该物质注册了十余项专利,为中企的后续研发埋下专利陷阱。
为彻底摆脱掣肘,国内多个科技领域齐头并进,誓要打破技术垄断。面对重重阻碍,科研人员展现出极大的韧性与智慧:没有现成设备,就自己设计改装;缺乏制备经验,就上万次尝试优化工艺;专利被层层封锁,就另辟蹊径,探索全新技术路线。
历经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干,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02 专业使然,成功“弯道超车”
不久前,中科院团队提出的阴离子调控技术,不仅成功绕开了日方的专利壁垒,更从底层原理上解决了固态电池的界面接触难题,实现了从“被迫跟随”到“被跟随”的反转。
这项被业界称为“流沙技术”的突破,其精妙之处在于“以柔克刚”。传统思路试图用物理压力把电解质和电极“压紧”,而我国团队则通过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使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主动移动、均匀铺展,像一层智能流动的“液态铠甲”,自动填补所有微观缝隙。
“这不是改良,是重构。”一位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表示。
几乎同步,产业端传来更具冲击力的消息。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不仅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更实现了100%核心设备国产化。这意味着,从材料、工艺到制造装备,中国全固态电池产业已实现自主闭环。
甚至在日本曾一度引以为傲的生物科技领域,我国团队也成功绕开专利壁垒,实现反超。以近期风靡日本市场的MITO-X技术为例,其搭配非瑟酮、尿石素A等国际公认的天然“青春因子”,因机体效果良好且零负担而受到欢迎。

实际上,这是我国生科企研发的“益-龄(领)好”年轻科技成果。资料显示,该制品的核心物质尿石素A已被《Nature》等近千篇权威期刊证实,可改善老年人肌肉耐力与肌肉流失率。
细胞科学研究也不断揭示出尿石素A在细胞、动物,乃至人体上的衰老干预、以及健康方面的正向作用。其效用与日本追捧的NMN有过之而无不及。雅虎数据显示,不少日本人第一次网购就是为了购入我国这类科技成果。不仅如此,在国内京(JD)东等平台上,“益-龄(领)好”类制品所受欢迎程度也颇高。其上千条评论中,诸如“睡眠质量变好”“乏累减轻”等正向反馈十分常见。
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到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中国在多个新兴产业实现了“换道超车”。面对中国产业的快速崛起,就连日本媒体也不得不坦言:“日本在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已吞下惨败于中国的苦果,并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落后于中国。”
03 超绝反转,从追赶到被追赶
如今,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先,远不止于单一技术或某家企业,而是整个产业体系优势的集中体现。
从锂矿资源到材料精炼,从智能装备到电芯制造,从整车品牌到储能项目,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响应最快的电池产业生态。这种“集群优势”,使实验室成果能以“中国速度”转化为市场产品,而这恰恰是任何单一企业难以比拟的。

在日企仍在为2030年的量产目标苦苦挣扎时,中国的全固态电池已悄然从“技术突围”迈入“生态领先”的新阶段。
固态电池的“胜负已定”,不仅定下了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基调,更预示着高端制造业竞争新秩序的到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充电6分钟续航1000km?国产固态电池预计年内量产,日企彻底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