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两大遗憾:22岁小舅子自杀在他家,父亲至死都没原谅自己
世人眼中的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科学界的巨匠,却不知他心中深藏的两大遗憾。一位是22岁小舅子杜致仁在美国哈佛大学求学无望后,在他的家中服安眠药自杀;
另一位是他的父亲杨武之,至死都没有原谅儿子放弃中国国籍的决定。
---
01 杜致仁悲剧杜致仁的悲剧,开始于一个看似光辉的起点。1953年,杜致仁成功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这位将门之后本应该有着光明的前途,然而家道中落让他的大学生活举步维艰。
当时,杜致仁的父亲杜聿明在国内,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
面对四年高达一万美金的学费,杜致仁不得不向银行申请贷款,才勉强维持学业。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杜致仁艰难地度过了三年大学生活。就在他即将毕业的大三那年,银行突然停止了贷款。
这对于还有一年就能毕业的杜致仁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他当时只差3000美元就能完成学业,获得哈佛毕业证书。
杜致仁急忙向远在台北的母亲曹秀清求助。曹秀清四处奔走,最终只筹到500美元,连所需金额的六分之一都不到。
当时,杜致仁正住在姐姐杜致礼和姐夫杨振宁家中。
面对小舅子的困境,杨振宁也没有袖手旁观,他积极为杜致仁寻找暑期工作,并帮忙帮他筹款。
然而,命运的捉弄还让杜致仁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在得知母亲只借到500美元后,年仅22岁的杜致仁竟在房间内吞服一整瓶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第二天早上,当杜致礼推开弟弟的房门时,面对的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02 命运弄人:一年之后的诺奖荣耀杜致仁的死,给杨振宁夫妇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遗憾。
不过在一年之后,杨振宁就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杜致仁如果可以再坚持一年,杨振宁就能用诺贝尔奖金帮助他完成学业。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悲剧已经发生,再也无法挽回。
当时就很多人指责杨振宁冷血无情,不肯帮助自己的小舅子。但事实上,当时的杨振宁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自身的经济状况也不好。
杜致礼甚至不得不中断学业,在一家中学当老师来补贴家用。
在杜致仁自杀前,他们手头十分紧张,实在拿不出3000美元的巨款。
杨振宁的遗憾不仅于此,他与李政道的决裂也被他视为“今生最大遗憾”。
在2008年的一次演讲中,他引用苏轼写给兄弟的诗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表达了对这段关系的惋惜。
03 国籍之痛:父亲临终的不原谅杨振宁的另一大遗憾,是关于他的国籍选择。1964年3月23日,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
他在回忆这一决定时表示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
更让他心痛的还是父亲杨武之到死都没有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的行为。
作为一位数学教授,杨武之虽然视野开阔,但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接受儿子放弃中国国籍的决定。
直到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公民身份。
对此,他也很感慨。他说,自己也很高兴恢复了中国国籍。
在回归中国后,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任教,为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5年10月,杨振宁的友人王征在追忆他时透露,杨振宁其实还有一个遗憾——没能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曾专门向杨振宁索要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朋友们都期待他能够再次获奖。
如果成真,这次他将是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获奖。
---
结语杜致仁最终没有等到姐夫获奖的那一刻,杨武之也没有看到儿子恢复中国国籍的那一天。可有些遗憾,注定永远无法弥补。
杨振宁也曾说过,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也许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留下了遗憾,而在于是否在遗憾中继续前行,为世界留下宝贵的财富。
资料来源:
1. 清华大学官网《杨振宁“回归”》(2017-02-24)
2. 羊城晚报·羊城派《友人追忆杨振宁:他还有一个遗憾,没能以中国公民身份再获诺奖》(2025-10-19)
3. 东方早报《杨振宁回顾一生:和李政道决裂是最大遗憾》(2008-04-28)
4. 多家媒体关于杨振宁小舅子杜致仁事件的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