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被国家队开除,退役11年后再看王濛现状,才明白李琰评价没错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画榆林
王濛在短道速滑圈子里那绝对是响当当的存在,手里攥着四块奥运金牌,外加77枚世界冠军奖牌,这成绩搁谁身上都够吹一辈子的。可就是这么个金牌收割机,国家队里头愣是被开除过三次,搁外人看来挺不可思议的,为啥啊?
前言王濛的短道速滑生涯,始终伴随着 “天才” 与 “争议” 的双重标签。作为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运动员之一,她职业生涯共斩获 4 枚冬奥会金牌、7 枚世锦赛金牌,曾创下短道速滑女子 500 米项目的世界纪录,成为该项目史上首位卫冕奥运冠军的选手。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赛场传奇曾 3 次被国家队开除,每一次都将她推向舆论风口。
第一次被开除发生在 2007 年。彼时 21 岁的王濛已在国内赛场崭露头角,却因训练中与队友发生冲突,加上对教练组的战术安排提出质疑,被国家队以 “违反队规、态度散漫” 为由暂时除名。
当时的媒体报道称,王濛性格直率,说话不懂得委婉,常因坚持自己的训练方法与教练产生分歧,这次除名也让她首次意识到 “个性与团队规则” 的冲突。
2009 年,王濛第二次被国家队开除,导火索是一场队内矛盾。据当时的队务日志记载,她在训练基地与领队就生活管理规定发生争执,情绪激动下出现言语冲突,随后被国家队处以 “无限期离队” 的处罚。
这次事件引发广泛讨论,部分声音认为王濛 “恃才傲物”,也有观点指出国家队的管理方式存在僵化问题。
离队期间,王濛回到黑龙江省队训练,凭借超强的自律性保持竞技状态,最终在 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前重返国家队,并在该届赛事中独揽 3 金,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最受关注的第三次开除发生在 2011 年。当时国家队在丽江集训期间,队员与当地保安发生冲突,王濛虽未直接参与打斗,但因在后续处理中 “态度强硬,不配合调查”,被国家队正式开除,且取消了其参加 2012 年世锦赛的资格。
这次事件几乎断送了她的运动生涯,尽管两年后她曾尝试复出,但受困于伤病与状态下滑,最终在 2014 年索契冬奥会后宣布退役。
争议背后的 “璞玉” 之论贯穿王濛运动员生涯的,除了赛场上的辉煌与争议,还有她与教练李琰的复杂关系。李琰作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功勋教练,曾带领中国队多次在奥运赛场斩获佳绩,她与王濛的合作从 2006 年都灵冬奥会开始,两人既有师徒间的默契,也不乏理念上的碰撞。
对于王濛的个性与能力,李琰曾在多个场合给出客观评价。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后,李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王濛是块璞玉,有顶尖的天赋和极强的胜负欲,但也带着棱角,需要正确的引导而非压制。”
这番评价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直到王濛第三次被开除后,才被媒体重新提及。李琰当时解释,王濛的 “棱角” 体现在对训练细节的极致追求,她会因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与教练争论,也会为队友的不公平待遇发声,这种性格容易引发矛盾,但也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赛场上不断突破。
2014 年王濛退役时,李琰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她用速度书写了传奇,也用个性承担了代价,未来的路,希望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彼时外界对王濛的未来普遍不看好,认为她性格直率、缺乏变通,难以适应退役后的生活,但李琰的评价却暗含对她潜力的认可 —— 这份 “棱角” 若能在合适的领域发挥,或许能成就另一番事业。
从运动员到 “濛主” 的跨界突破退役后的 11 年里,王濛的人生轨迹逐渐印证了李琰的判断。她并未像多数退役运动员那样选择教练或行政岗位,而是凭借鲜明的个性与专业的短道速滑知识,在跨界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2018 年平昌冬奥会期间,王濛以解说嘉宾的身份亮相央视体育频道,她的解说风格颠覆了传统体育解说的模式 —— 没有冗长的铺垫,而是用 “这速度谁能追上?
也就我能追上”“这个弯道过的,一看就是没好好练” 等直白又专业的语言,迅速圈粉无数。
尤其是在短道速滑女子 500 米决赛中,她凭借对技术动作的精准判断,提前预判出中国队的夺冠结果,一句 “我的眼睛就是尺” 成为当年的网络热词,网友亲切地称她为 “濛主”。
这次解说让王濛从 “退役运动员” 转变为 “顶流体育 IP”,此后她多次参与体育赛事解说,每次都能凭借专业与幽默的风格引发关注。
除了解说领域,王濛还投身商业与公益领域。2020 年,她成立了自己的体育文化公司,专注于短道速滑青少年培训与赛事运营,公司成立至今已在全国 10 多个城市开设培训基地,培养了超过 2000 名青少年短道速滑爱好者。
在公益方面,她多次参与 “冰雪运动进校园” 活动,亲自为偏远地区的孩子讲解短道速滑知识,捐赠冰雪运动装备,推动冰雪运动在基层的普及。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她还作为 “冬奥文化推广使者”,参与了多场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短道速滑运动。
低调生活中的 “专业坚守”如今的王濛,虽已褪去运动员的光环,却依然保持着对短道速滑的热爱与专业坚守。2025 年,她在社交媒体上的更新频率不高,内容多与短道速滑培训、赛事分析相关,偶尔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 —— 比如清晨去训练基地指导青少年队员,周末与家人一起爬山、露营,展现出与赛场上 “霸气” 截然不同的温和一面。
据她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王濛如今的工作重心仍在青少年短道速滑培训上,她坚持 “亲自授课”,每个月至少有 10 天时间在各地的培训基地指导学员。
“她对技术动作的要求依然严格,会手把手教孩子调整起跑姿势、优化过弯技巧,甚至会亲自示范,完全没有‘明星架子’。”
工作人员表示,王濛的培训理念是 “既要专业,也要快乐”,她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训练计划,避免过度强调成绩,而是注重培养他们对冰雪运动的兴趣。
在商业领域,王濛的体育文化公司已逐步走上正轨,2024 年公司营收突破 5000 万元,旗下的青少年短道速滑赛事 “濛主杯” 已成功举办三届,吸引了全国 30 多个城市的代表队参赛。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与高校合作开设 “短道速滑运动康复” 课程,结合自己运动员时期的伤病经历,为专业运动员与青少年学员提供运动康复指导,填补了国内短道速滑领域运动康复培训的空白。
11 年后的 “棱角” 价值退役 11 年后再看王濛的现状,不难发现李琰当年的评价何其准确 —— 那份曾让她多次陷入争议的 “棱角”,如今已成为她跨界成功的关键。
她的直率在解说领域转化为独特的个人风格,让体育解说更具感染力;她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让青少年培训事业更具口碑;她敢于突破常规的勇气,让她在退役转型中避开了传统路径,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对比同时期退役的运动员,王濛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 年,她曾尝试参与一档体育竞技类综艺,却因 “过于较真” 的性格与节目组产生分歧,最终选择退出。
但正是这份 “不妥协”,让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专业底线,无论是解说、培训还是商业运营,都未偏离短道速滑的核心领域,这种专注也让她在跨界中保持了独特的竞争力。
结语如今的王濛,已不再是那个赛场上充满争议的 “刺头”,而是成为了连接专业体育与大众市场的桥梁。
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个性并非成功的阻碍,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让 “棱角” 成为独特的优势。正如李琰当年所言,这块 “璞玉”,终究在退役后的岁月里,雕琢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