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央陆军师及师长一览(1912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央陆军师是北洋政府核心军事力量,其前身多为清末新军镇。1912年8月,袁世凯将原六镇新军改编为中央陆军第1至第6师,每师辖两旅四团及骑兵、炮兵等直属部队。这些部队多由北洋嫡系将领统领,如第1师何宗莲、第3师曹锟等,兼具近代化编制与传统私兵特性。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中央陆军师被调往湖北、湖南等地镇压革命军。为巩固独裁统治,袁世凯持续扩编军队,至1916年中央陆军师已增至20余个师,并配备德式装备等先进武器。护国战争爆发后,这些部队成为北洋军主力,参与南下作战。袁死后,中央陆军师逐渐沦为军阀割据的军事工具,最终演变为地方军阀的私人武装力量。中央陆军第1师,前身可追溯至清末陆军第1镇。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该部改制为师,首任师长为何宗莲(1912年8月-1914年9月),后由蔡成勋接任(1914年8月-1924年12月)。全师下辖步兵第1、第2旅,旅长分别为李奎元、于富有,配备步兵第1至第4团、骑兵第1团、炮兵第1团,以及工兵、辎重兵各1营。该师驻防张家口、多伦、归化等战略要地,拱卫京畿门户,在民国初年的北方军事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央陆军第2师,前身可追溯至清末陆军第2镇,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该部改制为师,首任师长王占元(1912年8月-1916年1月),后由王金镜接任(1916年1月-1920年7月)。全师下辖步兵第3、第4旅,旅长分别为王金镜、鲍贵卿,配备步兵第5至第8团、骑兵第2团、炮兵第2团及工兵、辎重兵各1营。该师初驻保定、永平、抚宁等地,后参与镇压二次革命,进驻湖北武汉。
中央陆军第3师,前身可追溯至清末陆军第3镇,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该师改镇为师,首任师长曹锟(1912年8月-1920年7月)。该师下辖步兵第5、第6旅,旅长分别为王学谦、陈文运,并编有步兵第9至第12团、骑兵第3团、炮兵第3团(团长吴佩孚)及工兵、辎重兵各1营。初驻南苑,民国二年(1913年)移防湖南岳阳,次年转战长江上游参与镇压护国军,袁世凯死后回驻保定。
中央陆军第4师,前身可追溯至清末陆军第4镇,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改镇为师,首任师长陈光远(1912年8月-11月),后由杨善德接任(1912年11月-1920年3月)。该师下辖步兵第7、第8旅,旅长分别为臧致平、何丰林,并编有步兵第13至第16团、骑兵第4团、炮兵第4团及工兵、辎重兵各1营,另辖师直属步兵第1、第2团。初驻直隶,二次革命期间南下进入南京、淞沪、浙闽,参与镇压反袁势力,杨善德因战功受任浙江督军。
中央陆军第5师,前身可追溯至清末陆军第5镇,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改镇为师,首任师长靳云鹏(1912年8月-1914年7月),后由张树元接任(1914年7月-1919年12月)。该师下辖步兵第9、第10旅,旅长分别为马良、方玉普,并编有步兵第17至第20团、骑兵第5团、炮兵第5团及工兵、辎重兵各1营,民国五年(1916年)十月增编师属暂编第1、第2混成团。作为北洋六镇中实力最弱的一支,该师长期驻防山东,二次革命期间曾短暂参与进攻南京的军事行动。
中央陆军第6师,前身可追溯至清末陆军第6镇,原统制吴禄贞因策划革命于1911年在石家庄遇刺,由李纯继任。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改镇为师,历任师长包括李纯(1912年8月-1913年9月)、马继增(1913年9月-1916年3月)、周文炳(1916年3月-9月)及齐燮元(1916年9月-1924年12月)。该师下辖步兵第11、第12旅,旅长分别为周符麟、顾乃斌,并编有步兵第21至第24团、骑兵第6团、炮兵第6团及工兵、辎重兵各1营。初驻河南信阳,二次革命期间经湖北入江西镇压革命军,李纯因功任江西督军,1917年8月移师江苏,李纯继任江苏督军。
中央陆军第7师于民国二年(1913年)八月由河南护军、第4师与第20师一部合编而成,首任师长雷震春,下辖第13、第14旅,旅长分别为李厚基、冯玉祥,编有步兵第25至第28团。民国三年(1914年)四月,陆建章接任师长,同年九月裁撤师番号,改编为第15、第16混成旅。民国五年(1916年),该师以第6、第17旅为基础再度扩编,师长张敬尧,并新增骑兵第7团、炮兵第7团及工兵、辎重兵各1营。
中央陆军第8师于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由原拱卫军与辅卫军扩编而成,首任师长王汝贤(1913年8月-1914年9月),后由李长泰继任(1914年9月-1917年8月)。该师下辖步兵第15、第16旅,旅长分别为黄元恺、王学绩,编有步兵第29至第32团,后增设骑兵第8团、炮兵第8团及工兵第8营、辎重兵连。但各团营多缺额,仍长期驻防北京。民国五年(1916年)初入川作战,后回师天津,参与平定张勋复辟之役。
中央陆军第9师于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由山西第1师改编而成,首任师长孔庚,辖第17、第18旅,旅长分别为刘廷森、张培梅,后缩编为第13、第14两混成旅,再缩编为2个混成团。同年九月,河南陆军第1师改称中央陆军第9师,师长张锡元,翌年七月裁撤,分编为河南第1、第2旅。民国五年(1916年)一月,中央陆军第11师(原江南留鄂陆军)第三次改称中央陆军第9师,师长黎天才,辖步兵第17、第18旅,编有步兵第33至第36团,骑兵第9团(缺额)、炮兵第9团(缺2营)、工兵第9营(缺额)及辎重兵第9营。驻防湖北襄阳期间,该师曾参与追剿白朗起义军。
中央陆军第10师于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由中央第5混成旅扩编而成,卢永祥任师长(1914年5月-1924年9月),辖步兵第19、第20旅,旅长分别为臧致平、荣道,编有步兵第37至第40团及骑兵第10团、炮兵第10团,工兵第10营(缺额)、辎重兵第10营(缺2连)后陆续补齐。初驻北苑,后移防济南,民国四年(1915年)十二月调驻淞沪达八年之久。1924年卢永祥率全师入浙。
中央陆军第11师于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由江南留鄂陆军改编,黎天才任师长,民国五年(1916年)一月改编为中央陆军第9师。同年三月袁世凯将模范团扩编为中央陆军第11、第12两师。张永成任师长(1916年1月-1917年10月),辖步兵第21、第22旅,旅长分别为张纶璜、萧安国,编有步兵第41至第44团及骑兵第11团、炮兵第11团、工兵第11营、辎重兵第11营。该师初驻北京。
中央陆军第12师于民国五年(1916年)一月由陈光远任师长(至1922年六月),辖步兵第23、第24旅,旅长分别为张之杰、岳兆麟,编有步兵第45至第48团及骑兵第12团、炮兵第12团、工兵第12营、辎重兵第12营。该师初驻北京,民国六年(1917年)调防江西,陈光远兼任江西督军。
中央陆军第14师前身为清末福建新军第10镇,辛亥革命后改编为南京临时政府中央陆军第14师,师长孙道仁(许崇智代理),辖第27、第28旅,旅长分别为蒋国斌、孙葆瑢。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月缩编为陆军第27混成旅。
中央陆军第15师前身为四川陆军第1师,民国五年(1916年)二月因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政府将其改编为中央陆军第15师,由周骏任师长。该师辖步兵第57至第60团及炮兵第15团,驻防川南泸州,曾参与镇压讨袁军。同年八月,护国军势如破竹,袁世凯被迫取消该番号。袁死后,北洋政府以刘询第5混成旅为基础重建中央陆军第15师,辖第29、第30旅,旅长分别为张国瑢、齐宝善。
中央陆军第20师,前身可追溯至清末陆军第20镇,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改制为师,历任师长包括卢永祥(1912年八月至1914年四月)、吴光新(1914年4月至1915年八月)、范国璋(1915年八月至1918年二月),全师辖第39、第40旅,旅长分别为车云、张建功,编有步兵第77至第80团及骑兵第20团、炮兵第20团、工兵第20营、辎重兵第20营。该师初驻沈阳,民国二年(1913年)八月移防江苏,后转驻湖南。
中央陆军第23师,前身可追溯至清末新军第23镇,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改制为师,由孟恩远任师长,辖步兵第45、第46旅,旅长分别为高凤城、徐世扬,编有步兵第89至第92团及骑兵第23团、炮兵第23团、工兵第23营、辎重兵第23营,驻防吉林。该师系北洋军阀在东北的重要军事力量,其编制完整,装备精良,民国四年(1915年)七月改编为三个混成旅。
中央陆军第27师,由清末奉天中前两路巡防营发展而来。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该部整编师,次年十二月全师扩编一次,师长为张作霖,全师辖第53、第54旅,旅长分别为汤玉麟、孙烈臣,编有步兵第105至108团,骑兵第27团,炮兵第27团,工兵第27营,辎重兵第27营。该师长期驻防东北地区,并由地方武装逐步发展为民国初年东北军事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中央陆军第28师,由清末奉天左路巡防营发展而来。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该部整编为师,次年十二月全师扩编一次,师长为冯德麟,全师下辖步兵第55、第56旅,旅长分别为张海鹏、汲金纯,编有步兵第109至112团,骑兵第28团,炮兵第28团,工兵第28营,辎重兵第28营,与后路、右路巡防部队的协同驻防。
以上实有中央陆军16个师(第14、第15师番号已裁撤),其中袁世凯能直接掌控的仅12个师(第1~8师,第10~12师,第20师),第9师原为湖北革命军改编,师长黎天才系革命党人,与北洋系存在明显隔阂。第23、第27、第28师,皆为东北地方部队,第23师师长孟恩远,虽为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旧部,但此时已与中央疏离,且被迫改编为3个吉林省混成旅;而第27师张作霖部与第28师冯德麟部均保持相对独立,与中央保持微妙关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