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噬”一词是真听烦了!失误就要被嘲讽,难道企业就不能犯错?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康康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没有哪个词比“反噬”更让人审美疲劳了。好像一家企业不被“反噬”一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成功过。但这个词说多了,就成了一种廉价的标签,掩盖了底下真正重要的东西。
它像一个幽灵,飘荡在每个创始人的头顶,既是成功的标志,又是失败的预言。一个公司得做到多大的体量,才配得上被舆论“反噬”?
人设的地基有多脆既然反噬的强度和后果不一样,那它的引爆点在哪?我们顺藤摸瓜,会发现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一家公司流量的来源结构。
换句话说,人们到底为什么关注你?答案的不同,决定了你是坐在火山口上,还是建在磐石上。最危险的一种,就是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某一个人身上。
商业世界里,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人。人性复杂多变,充满了不可控。把一个品牌和一个活生生的人深度捆绑,就等于把公司的身家性命,建立在最不稳定的地基之上。
这就像造自动驾驶汽车,大家更信任机器,是因为机器的决策路径是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而人不是。
特斯拉就是个绝佳的例子。曾几何时,大家聊特斯拉,聊的是它的技术、它的设计、它的未来感。可慢慢地,话题的中心从车转向了马斯克本人,他的言论、他的政治立场、他的一举一动。
于是,品牌面临的争议和反噬,也从产品技术层面,扩散到了无法预测的个人行为领域,风险陡增。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格力身上。董明珠和格力,这两个词在公众心中几乎可以划等号。
这种强势的个人IP在早期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和信任,但也可能在无形中给品牌的发展设下天花板,尤其是在争取那些对个人崇拜不感冒的年轻消费者时,这种捆绑或许已经成了一种负资产。
一个健康的品牌,老板的声音应该是为产品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产品之上。
甚至有一个经验之谈,老板的个人声量,最好要比产品的声量始终低个百分之二十左右,这样才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区间。
公关团队有一项非常重要但又很微妙的对内职能,就是想办法管住老板那颗想当“网红”的心,在他们为了流量盲目狂奔时,踩一脚刹车。
你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请明星代言人这件事变得极其谨慎,也是同一个道理,大家都被“人”的不确定性给吓怕了。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那么,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安全的?是那种和产品自身的价值紧密相连的流量。当公众的目光聚焦于你的核心产品或服务时,整个局面就稳定多了。因为产品的价值是具象的、可验证的,它不像个人形象那样充满了主观和变数。
看看那些真正屹立不倒的公司。苹果、谷歌、英伟达,它们的声量总是一波一波的,随着新产品发布而起,随着技术迭代而落,周期性非常明显。
它们很少会遭遇那种毁灭性的舆论危机,因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它们拿出来的东西到底好不好用,而不是它们的CEO又说了什么。
这种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周杰伦为什么能红这么久?不是靠炒作个人生活,而是因为他隔一段时间就能拿出新的音乐作品。他的流量是靠一部部作品撑起来的。
海底捞的核心是什么?是那个无论在哪家店都标准如一的服务体验,是你能看到的拉面表演,是你过生日时全场为你唱的生日歌。这才是它的“产品”。
包括最近备受推崇的胖东来,它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正面声量,也不是靠某个戏剧性的故事,而是它日复一日展现出的那种真诚、透明的价值观。
这种建立在可靠产出之上的流量,才是最健康、最不容易被反噬的。它就像一座房子的承重墙,坚实可靠。
相比之下,那些靠打擦边球、物化女性博眼球的内容,比如某些车评,虽然也能换来流量,但那样的流量就像沙滩上的城堡,一个浪头打过来就没了,还给品牌留下一身骂名。
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想靠脑白金那种营销套路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可能了。消费者不傻,一时的热度过后,大家最终看的还是你手里的东西到底值不值。产品,永远是最好的压舱石。
挨骂要立正除了组织结构上的“硬防御”,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软实力”。应对反噬,最终极的解药其实就一个字:“和”。
这个“和”,不是和稀泥,而是与你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你的用户、你的竞对、媒体、普通公众,甚至监管机构,都建立一种和谐、畅通的沟通关系。
这意味着你的沟通姿态必须是双向的,是平等的倾听,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傲慢,是所有关系的头号杀手。当批评的声音出现时,一家成熟企业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不是愤怒,不是反驳,更不是动用权力去压制。第一反应应该是:倾听、复盘、修正,然后感谢。谢谢别人指出了你可能没看到的问题。
哪怕有些批评听起来刺耳,甚至夹杂着个人情绪。就像作者坦言,他之所以批评始祖鸟,一部分也源于过去和安踏公关团队打交道时留下的私怨。
公众的批评本就不是纯粹理性的,但作为企业,你的应对必须是专业的。一旦你选择对抗,你就把自己和真实的世界隔绝开来,活在了“皇帝的新衣”里,身边只剩下赞美的声音,那才是最危险的。
能够拥抱批评,把负面声音当作免费的“外部质检报告”,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它能让一个组织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正中持续进化,变得更有韧性,而不是在孤芳自赏中走向僵化和封闭。
结语说到底,流量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个时代,主动去拥抱流量,甚至是我自己开个小酒吧都得去抖音、小红书引流,这已经是生存的必然选择。
因此,幻想一个没有“反噬”的乌托邦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应该致力于消灭反噬,而应该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些从不犯错、从不被骂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在风浪中站稳脚跟,甚至能利用风浪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人。
通过建立理性的组织架构,让“油门”和“刹车”各司其职。通过坚守以产品为核心的价值锚点,让流量有根可循。以及通过cultivating一种开放、谦逊、真诚的沟通文化,将外界的批评转化为自我修正的动力。
最终,企业要学会的,是如何与流量共舞,而不是被它拖入深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