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气补贴大撤退:当“国家爸爸”不再为你买单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深圳水价听证方案里,两个选项摆得明明白白—无论选方案一还是方案二,综合涨幅都是13.05%,这不是“二选一”,是“通知你”。
文|钱晓明
全国最有钱的城市深圳,最近打算让自来水涨价13.05%。目前听证会还没开,不过方案一和方案二,综合价格涨幅是一模一样的。
而在深圳之前,不少城市已经按下了涨价键:水费广州涨了34%,南京涨了26%,北京一吨水也快要5块钱了。
这波席卷全国的公用事业涨价潮,标志着持续二十年的“低价公共服务”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图为深圳发改委官网的自来水调整方案
涨价现象:从“水电油气”到公共服务2025年这轮涨价潮覆盖面广,涉及多种公用事业领域。燃气、电也都未能例外,2023年一年,全国至少52个市、县上调居民用气价格。
基础居民气价平均上调0.256元/方。“顺价”一词也由此走进了大众视野,原来有些涨不是涨,而是“顺”。
类似的还有,安徽等地进一步优化峰谷分时电价。以及之前的高铁涨价、广州地铁涨价、大学学费涨价等。
这些过往被视为“良心价”的公共服务,正全面进入价格调整期。
背后动因:土地财政转型的必然结果我国公用事业价格长期处于国际较低水平。据国际水协会的调查,2021年我国四大直辖市平均用水价格为0.7美元/m³,在全球173个主要城市中的排名均位于后10%。
电价也长期处于国际较低水平,截至2023年底,我国居民电价平均为0.531元/每千瓦时,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8.6%。
这些“良心价”的背后,是巨额财政补贴在支撑。低廉的价格背后,其实是巨额财政补贴。高涨的房价里头,其实隐含着看不见的服务成本。
而随着这两年房价下行,卖地价格腰斩,土地财政开始熄火了。
2023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5.8万亿元,跌破6万亿,2024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跌破5万亿,为4.8万亿元。
地主手里也没有余粮了,财政压力自然就要上演大挪移。
价格改革:从“行政定价”到“市场导向”我国公共产品定价机制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2007年就有研究指出,由于定价机制不合理,水、电、气等公共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甚至出现“政府定价,企业赚钱,百姓埋单”的怪现象。
真实成本难辨识。在缺乏竞争和成本约束的情况下,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根本没有动力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相反会主动提高生产成本。
当前推进的价格改革,意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民用端价格刚性,合理疏导上游成本。
中信证券研报分析称,随着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治理机制逐步完善,电力、水务、燃气等公用事业价格有望更加市场化。
经济逻辑:通过温和通胀激发经济活力当前经济的现状是一边不少企业在价格战中卷生卷死、裁员降薪,一边是居民对前景悲观,捂紧钱包不敢消费,导致内需不足,相互影响陷入恶性循环。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0.7%,ppi同比下降2.2%,并不乐观。
想要打破僵局,让物价温和上涨是办法之一。
简单来说,当市场普遍感受到“价格触底反弹”的信号,商家看好未来市场,觉得能赚到钱,就会扩大投资、增加招聘,老百姓有了工作,收入增加,也就愿意消费。
这就形成了“企业赚钱-扩大生产-居民增收-敢于消费”的良性循环。
天风证券的测算结果就显示,水电燃气价格上涨4%、6%、8%将分别带动PPI同比增速上行约0.5、0.7、1.0个百分点。
民生影响:低收入群体承受最大冲击本轮深圳水费调整方案中,官方计算了涨价后对居民用户的影响:如果是一家四口,按第一梯队最大用水量计算,月均增加支出5.9元,算下来一天两毛左右。对于低收入人群,方案也有保障。
然而,虽然对普通家庭影响不大,但低收入群体对调价“很在意”。
公用事业涨价的整体影响有限,但或对低收入人群造成一定冲击,在经济下行期有必要同步给予支持。
截至2022年底,居民人均水电燃气现金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7%,水电燃气支出增长1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仅增加0.27个百分点。
按照全国居民收入五等分分组,对于低收入居民和中等偏下收入居民来讲,水电燃气支出增加1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增加1.14和0.51个百分点。
改革方向:构建公平有效的定价机制短期看,公用事业涨价需兼顾效率和公平,避免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保障消费者合理合法权益。
一是设立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能源专项补贴;
二是执行阶梯涨价;
三是为低收入群体更更换节能设施;
四是优化水电气供应企业管理水平,保障消费者权益。
中长期看,需健全公用事业价格调控机制,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
一方面,继续完善公用事业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
另一方面,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规模效应。
涨价需要平衡短期和中长期问题,短期要避免收縮效应、避免对中低收入人群冲击,中长期要堅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
阵痛难免,但这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