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部分乡镇、村庄及特色地名名称来源的总结
一、清苑区整体名称来源清苑区名源于两种历史记载:其一,据《太平寰宇记》载,因境内“清苑河”得名,该河发源于满城县一亩泉,东南流绕保定城东入大清河,寓意“河水清澈、水草丰美”;其二,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建武将军刘若受封“清苑亭侯”,亭址位于今保定城区东北七里处,北魏时期设清苑县,取“亭侯封地”之意。县名历经乐乡、保塞等更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复称清苑县,2015年撤县设区。境内仰韶文化遗址(东臧村、大望亭)及宋辽金军事遗迹,印证其作为中原与北方文化交融节点的历史地位
二、乡镇名称来源
1. 冉庄镇
始建于隋唐时期,因冉氏家族迁居得名。宋代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在此驻军屯田,形成集镇规模,称“冉庄寨”。明清时期为保定府西南重要商贸集散地,现存明代“冉庄寨”碑刻及清代戏楼。抗日战争时期,因“地道战”闻名,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阳城镇
东汉置阳城县,属中山国,因地处古阳城遗址得名。北魏时期阳城并入蒲阴县,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复置阳城县,后废为镇。镇内千年古槐树(树龄1200余年)为唐代遗物,现存明代“阳城驿”遗址及清代城隍庙。
3. 魏村镇
北宋初年,魏氏家族迁居于此,因地势低洼称“魏家洼”。元代设魏村社,明代为保定府西南军事要塞,筑堡屯兵,改称“魏家堡”。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设巡检司,现存清代“魏村堡”城墙及民国“魏村镇公所”旧址 。
4. 温仁镇
金代称“温仁村”,因境内温泉得名。元代设温仁驿,为保定至真定驿道枢纽。明代因“温氏家族乐善好施”,改称“温仁镇”,现存明代“温仁桥”及清代“温氏宗祠”碑刻 。
5. 张登镇
唐代称“张村”,因张姓聚居得名。北宋末年,村民为抵御金兵,在村东土岗筑瞭望台,称“张登台”,后演变为镇名。明代设张登巡检司,现存明代“张登堡”南门及清代“张登集”石碑 。
6. 大庄镇
元代称“大庄屯”,因蒙古驻军屯田得名。明代为保定府军马养殖基地,称“大马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集市规模扩大,改称“大庄镇”,现存清代“大庄驿”遗址及民国“大庄镇商会”旧址 。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刘指挥村
明代为保定卫指挥使刘斌驻军营地,称“刘指挥营”。清代驻军撤离后,演变为村落,简称“刘指挥村”。现存明代练兵场遗址及清代“刘指挥庙”碑刻 。
2. 郑各庄村
元代称“郑各庄疃”,因郑姓家族聚居得名。明代为保定府军屯据点,称“郑各庄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改屯为村,沿用至今。现存明代屯垦水渠及清代“郑氏宗祠”匾额 。
3. 西林水村
唐代因位于龙泉河西岸得名“西龙泉村”。元代改称“西林水村”,取“林茂水丰”之意。村内“好梦林水”特色小镇为清代民居改造而成,现存明代“龙泉寺”遗址及清代“西林水桥”碑刻。
4. 田各庄屯村
明代为保定中卫屯田营地,因屯长姓田得名“田各庄屯”。清代屯田制废除后,演变为村落。现存明代屯堡残垣及清代“田氏家庙”石狮子 。
5. 黄信庄村
元代称“黄信庄疃”,因黄姓家族迁居得名。明代为保定府驿站马夫聚居地,称“黄信庄驿”。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驿站撤销后,改称“黄信庄村”。现存清代“黄信庄桥”及民国“黄信庄小学”旧址 。
四、其他特色地名
1. 冉庄地道战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村村民为抵御日军侵略,挖掘地下交通网络,总长度达16公里,设瞭望孔、射击孔、陷阱等设施。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2. 阳城故城遗址
位于阳城镇东北2公里处,为东汉阳城县治所。现存夯土城墙(高3-5米)及汉代陶片、五铢钱等遗物。1982年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印证清苑区作为汉代县城的历史地位 。
3. 樊舆故城遗址
位于清苑区城东18公里处,为西汉樊舆侯国都城。现存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的城垣遗迹,出土汉代陶井、龙虎纹陶壶等文物。1986年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汉代侯国制度的重要实证 。
4. 阳城镇千年古槐
位于阳城镇中心,树龄约1200年,胸围4.2米,冠幅30米。唐代栽植,见证阳城从县治到集镇的历史变迁。1998年列为保定市古树名木,树下现存清代“古槐碑记”。
清苑区地名深刻烙印着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军事文化的交融印记。乡镇名称多与汉代县城、宋代军屯、明代驿站相关(如阳城镇、张登镇),村庄名称体现姓氏聚居、屯田戍边及自然地理特征(如刘指挥村、西林水村),特色地名则承载着抗日战争、汉代侯国等历史记忆。这些地名不仅是地域标识,更是清苑作为“北临三关,南通九省”交通要冲,商贸、军事、农耕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其背后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线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