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要“吃掉”肥东肥西?撤县设区背后的巨大商机与博弈!
合肥一直想做大自己。比起南京和杭州,合肥的区确实少得可怜。合肥市现在只包含庐阳、包河、蜀山、瑶海四个区,每个城区人口压力都不小。主城区空间有限,发展速度受到阻碍,所以把目光投向了肥东和肥西。肥东和肥西这几年变化非常快。两地和合肥主城区相连,只有一条马路做隔断,不注意的人可能觉察不到城市边界。厂房和住宅区不断增加,合肥修的地铁早就延伸了过去。
经济数据也能说明问题。肥西2023年GDP达到千亿元,肥东也排名前列,跻身全国百强之列。过去以种地为主的地方,现在都是工业园区和科技公司。肥西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多,肥东则以大物流产业见长,带动了大量年轻人就业。
合肥市政府推动了一体化政策。过去肥西和肥东各自建设地铁,现在全部整合进合肥市轨道交通体系。公交卡、医疗和学校都接入主城区系统,来往更自由。许多合肥人直接在两县新城区购房,不再只盯着四个老城区。
城市边界变得模糊,生活早就融合了。
但说到撤县设区,涉及面就大很多。肥东、肥西都习惯自己说了算,财政独立,地方事务能自己决定。一旦变成“区”,管理权上移到合肥市政府。土地出让金、投资项目、审批权等大事都归合肥市统一,县里成了被动一方。
担忧不止于此。部分干部担心撤县设区以后,县域原本的建设计划和利益调整难以平衡。名义上城市扩大了,财政和人事变化实际带来矛盾。涉及具体利益时,愿意被合并的人并不多。合肥市曾在规划文件写过“研究县改区”,但不久后悄悄取消了相关内容。
国家政策也有调整。发改委明确要求收紧审批,县改区要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城区人口、财政基础,不再单看经济数据。如果不能保证市区公共资源配套,审批基本过不了。合肥最近几年也小心翼翼,没有公开提出大规模改区计划。
肥东、肥西和市区之间的距离,在生活上已经不存在。比如肥西小庙,新城区挨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下班高峰时车流一体,无需分界。合肥高铁南站规划直接面向两地,出行变得简单。房地产市场甚至先于政策融合,开发商早就把盘子做到了两县交界处。
投资者也偏爱这些区域。肥西、肥东的新厂房和仓储项目多,总部企业选址更关注地段和交通便利。银行信贷和保险业务把这两地当作合肥主城区的延伸。看地图规划,甚至感觉这是一座没有明显边界的城市群。
有人期待改区带来的利好,比如医疗、教育资源的覆盖速度更快,统一政策减少推诿。也有人担忧土地和补贴政策发生变化,使得原本县域特色产业失去优势。县改区的成本远不只是换一个名字,背后要重新分配资源和管理权限。
城市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合肥要和南京、杭州抢项目和人口,必须不断扩大影响力。主城区体量跟不上,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始终有限。对肥东、肥西来说,早晚是要和市区合在一起的,但怎么合、什么时候合,全看当下的博弈走到哪一步。
基层工作人员普遍认为,制度调整要考虑原有习惯。比如生活垃圾如何收集,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医保接入流程,都是绕不过去的细节问题。有干部提议暂时不改变行政区划,只推进“实际合一”,通过协同规划解决眼前问题。
用时间去缩小人们心里的隔阂,比短时间强推成效更明显。即使是哪天真的撤县设区,大多数百姓不会感觉生活有太大变化。公交、地铁、居民医保、房产交易等一步步在打通。短期没法解决的就用政策磨合。居民实际体验,是从身边逐步变化累加起来的。
现在肥东肥西的城市轮廓,已经很像合肥主城区。
真正改成区,合肥需要想清楚一件事:城市越变大,管理和资源分配的难度也随之增加。眼下合肥更注重实质性融合,县域经济和市区功能正在加速对接。区划是否变化成了次要问题,主要是城市合力和资源整合速度。
房地产市场和投资企业用行动证明,合肥的城市框架早已超出现有区划。政策谨慎调整,既给未来扩张留了余地,也避免了管理混乱。合肥距离“十一区”城市还有差距,但生活和产业早就跨塌边界。
肥东、肥西什么时候会真正成为合肥的“新城区”?很多人都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合肥主城区和肥东肥西生活方式、经济体系正在向同一个方向靠拢。区划的变化也许只是一个行政决定,影响真正的融合还是那些每天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