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与运动有关?医生提醒:肾功能减退的人,最怕这6种运动方式
►
本文176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运动=健康”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共识,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你知道吗?运动方式选错了,反而可能加重肾脏负担,让慢性肾病患者病情雪上加霜。
65岁的刘叔叔就是个典型例子。退休后,他开始每天晨跑5公里,想着“出出汗,排排毒”,结果两个月后却查出肾功能减退。医生一问病史,才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他不合适的运动方式。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肾病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常被忽视却非常关键的话题。
肾脏到底怕什么?关键在“过载”
肾脏是个“安静的器官”,不痛不痒,却承担着过滤垃圾、调节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多重任务。正常人运动后肾脏可以快速适应,但如果本身肾功能就弱,剧烈运动就像让一台本就老旧的水泵拼命加压运转,迟早出问题。
运动会让肌肉代谢产物增加,如肌酐、尿素氮等,这些都需要肾脏来清除。健康人没问题,但肾功能减退的人,排不出去就会在体内堆积,加重肾脏负担。
此外,剧烈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波动,这些对肾脏都是隐形“杀手”。
医生提醒:肾功能不好的人,最怕这6种运动方式!很多人以为只要动起来就是好事,但对肾病患者来说,运动方式选错,比不动还危险!
1.长时间的慢跑或快走
别看慢跑温和,其实它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肾功能不全者来说,超过30分钟的慢跑可能引起肌肉大量代谢,增加肾脏负担。
尤其是天气炎热时,出汗多、血液浓缩,容易诱发急性肾损伤。
2.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这类运动强调“爆发力”和“短时高强度”,会让乳酸、肌酸激酶等代谢物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加剧肾小球的损伤风险。
2020年《中华肾脏病杂志》刊文指出,肾病患者过度运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严重时甚至诱发急性肾衰竭。
3.负重深蹲、硬拉、举重等力量训练
这类运动会使血压急剧升高,对肾小球过滤系统产生直接冲击。高血压是肾病的“死对头”,力量训练恰恰容易诱发血压波动。
特别是中老年人,本身血压调节能力差,一组深蹲下来,肾脏可能就“伤筋动骨”了。
4.长时间骑行或登山
这些运动看似缓和,其实耗氧量非常高,尤其是在上坡或爬山阶段,会导致血液重新分配,肾脏供血减少,引发肾缺血性损伤。
而且登山过程中气压变化,也可能对肾病患者的心肾功能造成挑战。
5.空腹运动
很多人喜欢早上空腹运动,认为“更燃脂”。但对肾病患者来说,空腹状态下血糖波动大,容易诱发低血糖或乳酸堆积,影响电解质平衡,增加肾脏代谢负担。
6.剧烈球类运动(如篮球、羽毛球)
这类运动强调快速启动、急停、跳跃,对心肺和肾脏都是高强度挑战。一场球下来,肾功能本就不佳的人可能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
肾病患者怎么运动才安全?医生建议这样做不是说肾病患者就不能运动,而是要运动得“刚刚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康复运动指导方案》指出:肾病患者推荐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3~5次,运动中应避免过度出汗与憋气动作。
适合的运动有:缓慢散步(每分钟60~80步);太极、八段锦;轻柔的伸展操;水中慢走(水温适宜下)。
这些运动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不会给肾脏造成过大压力。
一个信号没注意,小心肾脏“喊救命”!
很多肾病患者在运动后出现“尿液变红或泡沫增多”,却以为是正常现象。
其实这可能是运动性蛋白尿或血尿的表现,说明肾脏过滤屏障已经受损!
当出现以下表现时,应立即暂停运动并就医:
尿液颜色变深或发红
尿中泡沫持久不散
运动后出现明显乏力、恶心
四肢浮肿、体重突然增加
医生会根据肌酐、尿素氮、尿蛋白等指标来判断肾功能状态,并指导是否适合继续运动。
结语:别让“好习惯”变成“坏结果”
运动本是强身健体的好事,但对肾功能减退的人来说,量力而行、选择合适方式才是关键。盲目追求强度,不仅得不到健康,反而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
记住:肾脏最怕你“自以为很健康”却还在拼命运动!
肾病不可怕,怕的是你忽视它的底线。让我们动得更科学,活得更安心。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慢性肾脏病患者康复运动指导方案》. 2023年发布
《中华肾脏病杂志》.《肾病患者运动注意事项及运动后指标变化观察》.2020年第36卷第4期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