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6 13:16

打车的人咋越来越少了?老司机说出大实话,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前言最近,有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马路上的网约车好像是越来越多了,可身边念叨打车贵、打车难的朋友,反而少了。
这可不是错觉,交通运输部刚公布的数据就给实锤了:今年9月,全国网约车订单量比去年同月足足少了2亿多单。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为啥一下子少了这么多打车的人?
这事儿琢磨起来,里头的原因可不止打车贵这么简单,它连着咱们每个人的钱袋子和日子。

不光是网约车,咋到处都“缺人坐”?要说打车的人少了,您再往四周瞅瞅,其实不少行当都面临着“缺客”的烦恼,坐过飞机的老哥们可能发现了,现在机票经常打折,飞机上的餐食也没以前那么丰盛了,为啥?坐飞机的人也没以前那么多了。
再看看咱们城市的公交车,一些地方甚至搞起了新花样,把公交车租出去当婚车,或者改成其他特殊用途的车辆,说到底,也是因为平常坐车的乘客少了。
就连以前能挤成“相片”的地铁,比如广州那几个最忙的站,客流量都有所下降,这就奇了怪了,咱们国家十四亿人口,咋从汽车到飞机,都好像缺了点人气儿呢?
这第一个信号就说明,问题不单单出在网约车自己身上。
那么,原来打车的人,都跑去哪儿了呢?

乘客都去哪儿了?钱包捂紧了是关键有个说法挺有意思,说“以前打网约车的人,现在自己去开网约车了”,这话听着像玩笑,但细想一下,却点出了关键:大家的消费习惯变了,钱袋子捂得比以前紧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刚过去没多久的“双11”,静悄悄的,完全没了往年那种热闹劲儿,再看北京的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1个月往下走,连大城市的人花钱都更谨慎了。
咱们自己也能感觉到,以前下馆子可能一周一次,现在可能一个月才一次;买衣服先看的不是款式,而是价签,不是不想消费,是每分钱都想花在刀刃上。
这样一来,非必要的打车开销,自然能省就省了,公交、地铁或者骑个共享单车,也挺好。
那为啥大家伙儿把钱捂得这么紧呢?根子还是出在工作和收入上。

好工作难找,大家都挤去“开车”了现在找份称心如意、收入稳定、还能休周末的工作,确实不容易,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难处,大学毕业找工作,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业单位岗位,可能就有成千上万的硕士、博士去抢。
送外卖、开网约车的队伍里,高学历的年轻人也不少,上了年纪的中年人,压力更大。
身体好的,可能就去跑外卖、送快递、开网约车,有人戏称这是中年“铁人三项”;年纪再大点,找工作更受限,可能就转向了保安、保洁、保姆这类工作。
不是大家愿意扎堆干这些,而是很多情况下,选择的空间实在有限,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计涌入网约车这类行业,司机多了,可打车的需求就那么多,结果就是每单的价格被越压越低,司机想赚钱就得拉长工作时间,越来越累。
这就成了一个圈,不太好跳出来。

供给跑得快,需求没跟上才是症结说到底,咱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有点像“供给”和“需求”这两条腿没迈到同一个步点上,这些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高铁、公路、电网都建得又快又好,网约车平台也发展得遍地开花,这是“供给”这条腿迈得特别快。
但另一方面,老百姓钱包鼓起来的速度,或者说对未来的收入信心,有点没跟上“供给”的速度,这就好比家里修了条特别宽敞的高速路,但跑在上面的车却没那么多了。
网约车就是个最明显的例子,平台能很快招募大量司机,把“供给”做上去,但老百姓的打车“需求”增长是缓慢的。
这个矛盾不解决,内卷就会加剧,最近各地又公布了很多重大项目,总投资额听说是个天文数字。这当然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大好事。
但眼下,如何让普通人的腰包更鼓一些,敢花钱、愿消费,让“需求”这条腿也跟上,可能是打破当前这个局面的关键。

结语所以,网约车订单减少这事儿,看似是行业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很多人在就业、消费上的现实情况。
它提醒我们,光有强大的供给能力还不够,让老百姓有稳定的收入、有敢花钱的底气,整个经济的循环才能更顺畅。
希望接下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大家的日子都能更松快些,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打车的人,路都能越走越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车的人咋越来越少了?老司机说出大实话,背后原因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