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6 15:26

穷人孩子真正的坑在哪?

穷人当然最缺的是钱,如果有钱,很多苦就不用吃了。
也正是因为没钱,没法避免吃苦,所以穷人特别迷信吃苦,觉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属于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些年大家也反应过来了,如果专心吃苦,真的让你吃一辈子。
其实最重要的,可能还不是钱,而是穷人父母从没做成过任何事,所以他们并不理解“成事”过程中会有哪些障碍,每次孩子碰上问题,他们没法帮助解决,只能是在那里要求孩子使劲吃苦。
那啥是成事思维呢?
有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任何事,学习任何新知识,刚开始都是笨拙、充满失望的,英语里专门有个词,叫“Valley of Disappointment”,可以翻译成“失望之谷”,99%的人会被挡在这个谷里,从入门到放弃,一气呵成。
现实里那些优秀的人,他们成事次数多,他们经历过无数次“成事”和“成长”的完整过程,而且知道哪个阶段会有什么样的痛苦,自己能做成事,也知道如何去安慰孩子,所以能和孩子一起度过这个阶段。
比如拆分任务,每次孩子有点小进展都会鼓励孩子,次数多了,孩子学会之后就不需要你帮忙了。
但是现实里,如果一个人自己从没成事,那他就没法带着别人走过这个阶段,只能是教育孩子要吃苦。
再深层次讲,“崇尚吃苦”,可能不仅仅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更深层的是 “路径依赖”和“认知固化”。对于穷人父母而言,“吃苦”是他们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自己验证过的“可控变量”。
他们只能将成功的公式简化为“努力=成功”,因为更复杂的因素(如选择、策略、资源)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和掌控范围。所以,他们不是让孩子“吃苦”,而是在传授他们唯一的、可能也是错误的“人生算法”。
不是说吃苦就是错的,而是人其实特别依赖激励,而不是“苦”。
这个道理其实不复杂,几乎所有学霸,要不有个老师曾经很看好他,经常鼓励他,于是他的内在力量被激发了出来。
所有人都说高考公平,其实大家去跟那些老师们聊一聊,高考属于一种“程序公平”,从过程来看,富裕家庭对穷人家庭绝对碾压。智商相同的俩孩子,结果差距十万八千里。你不能拿穷人家的天才和中产家的傻儿子比。
其实这些年“发展心理学”对这个路径已经有成熟的理论。如果把孩子的发展理解成一个火箭起飞,那它有三个阶段:
第一级:外部助推火箭(父母的激励)
穷人父母的误区: 碰上问题,就羞辱,就打压,认为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吃苦。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种教育方式有多离谱。
有效父母的策略: 激励的是“进步”和“策略”。例如:“我注意到你这次换了一种解题思路,虽然结果错了,但这个尝试非常棒!” 或者 “你这个单词记忆方法效率很高,比昨天多记了10个!”
差别是啥呢: 父母的激励,核心功能是帮助孩子度过面对困难的艰难时期,并在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自我识别和定义“进步”。这是未来内在激励的基础。
第二级:自我激励
当在第一级的助推下,孩子多次体验到“从笨拙到熟练”、“从困惑到豁然开朗”的完整过程后,大脑会将“克服困难”与“强烈的愉悦感”挂钩。
经历这么几次,就不再需要父母了,他可以自理了。穷人家的孩子更多的是“随机漫步”,极少数不小心走到了这一步,父母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第三级:社会激励
当内在引擎已经非常强大时,做出了成绩,社会激励(财富、地位、名誉)自然会刺激他继续向前,这个时候就不用父母管了。
很多父母其实最期望的是,孩子直接走到这一步,不需要前两步。
也就是说,真正应该传授的不是结果,而是如何应对过程中的挫折、如何拆解问题、如何调整策略。这本质上是一种 “认知资本” 的传承,比物质资本更关键。穷人孩子缺失的,正是这套内化的、关于如何从A点到B点的心理导航系统。
江浙那边有家族能富裕好几百年,中间被战争和社会变革打断过几次,很快就能东山再起,也是这个原因,他们有“认知资本”。
正是因为如此,在所有成熟国家,包括咱们,富豪们以及富裕阶层普遍来源于这么几个阶层,医师公家庭(美国也一样),中产,富二代,少量穷人家庭,尽管穷人占比是很高的,但产出却很低,就很说明问题。比如这些年大家也都发现了,中国富豪阶层里,真正穷出身,只有一个大东子。
“医师公”和富二代家庭的共同点,除了钱,更是 “可试错成本” 和 “信息冗余”。他们的孩子可以选择、可以失败、可以探索,而每一次探索无论成败都在积累“过程认知”。
穷人孩子的每一步都必须是“正确”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高压环境反而不利于培养真正的抗挫折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解决呢?穷人的孩子无论如何应该先在某一个领域占住先机,努力做成一件小事,比如把英语或者数学学好,知道“成事的流程”到底是啥,然后做别的事情的时候才能有所觉察,没人鼓励自己,就自我鼓励。然后以这个原型为基础,反复迭代,不断攻克各种新问题。
此外还有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胆识”。
我有个感觉,运气就是胆识和行动力的外显,其实每个人一辈子都有几次机会,但本能地怯懦,不敢去改变,怯懦的人天生有个思维缺陷,那就是“万一。。。。。可就惨了”。从来不行动,有了机会也被放弃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失败本身就是信息,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太过依赖书本才是一种懒惰。
那为啥不敢呢?本质就是匮乏环境下的一种生存策略,尽量不改变,因为改变很可能会让自己连现在的状态都保不住。
前几天我说每个人都应该拍几段视频试试自媒体,都有人骂我,这些人真是被现实给吓破胆了,没成本的事都不敢干。
反过来讲,那些胆子大的人,敢行动的人,尝试次数多了,总会抓住机会脱颖而出。以前说“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这个不一定,有些人也没啥准备,单纯就是碰上了赶紧下手,其他人可能还在那里没完没了的学习和准备。
这些是这些年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不要等到准备好了再下手,你永远准备不好。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了,“穷人很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没完没了的学习,就是不行动”。
此外我们通常认为,吃苦能锻炼抗挫折能力。但心理学研究发现,真正健康的“抗挫折能力”源于在安全网支持下的、有意义的挑战,而非持续不断的、无意义的磨难。这也是为啥吃苦最多的穷人,抗挫折能力和冒险积极性极差。
文末,再说几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它巧妙地将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矛盾,转化为个人努力程度的道德评判。
它让弱势群体将处境归因于自身“吃苦”不足,从而维持了系统的稳定。当人们发现“吃尽苦中苦,仍是人下人”时,信仰才会崩塌,从而产生深刻的虚无感。
而真正的社会进步,在于能否通过公共教育、社区支持,将这种“成事的心智模型”系统化地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打破代际复制的魔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穷人孩子真正的坑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