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外卖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男子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
►
本文149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35岁的阿力,是个每天奔波在城市街头的外卖员。他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最多只是说一句:“能跑就跑,多送几单,家里就能多点收入。”
可就在一次普通的体检中,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医生告诉他:你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那一刻,阿力整个人都懵了。他不抽烟、不吸毒,也没有乱交行为,怎么会得这种病?
一、医生追问感染源,阿力的回答让人沉默面对医生的询问,阿力起初支支吾吾,后来眼眶发红,低声说:“可能是那次纹身吧,当时没多想……”
原来,几年前他和朋友去了一家小作坊式的纹身店。图便宜,他没问消毒情况,直接纹了一个图案。店家也没戴手套,器械就那样反复使用。
“当时哪懂这些,只觉得帅。”阿力说完,掩面而泣。
医生摇头叹息:这并不是个例。
二、艾滋病病毒,究竟是怎么传播的?很多人至今仍以为,艾滋病只跟性乱、吸毒有关。实际上,病毒的传播途径远比你想的复杂。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官网的介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
性接触传播:无防护的性行为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血液传播:共用针具、输注未经检测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穿刺工具(如纹身、穿耳)都可能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者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时将病毒传给婴儿。
HIV并不会通过握手、共餐、咳嗽传播,也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血液传播”的忽视,往往才是最致命的漏洞。
三、纹身、穿耳、采耳……这些小事,可能埋下大祸在医生接诊的案例中,不乏因为“图便宜”而感染HIV的患者。
比如:
在路边摊纹身、穿耳洞,器具没有高温消毒;
去“三无”小店采耳、刮痧,工具重复使用;
某些“密室游戏”中,使用道具划伤皮肤,参与者多、交叉感染风险高。
这些行为看似“生活小事”,但只要器具上残留有感染者血液,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破口,都可能让病毒乘虚而入。
病毒不挑人,它只挑机会。
四、感染HIV,不等于“绝望”很多人一听“艾滋病”三个字,就觉得是绝症,是人生终点。
其实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90-90-90”目标:90%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0%接受治疗、90%治疗成功抑制病毒。
目前,国内的HIV抗病毒治疗已高度成熟。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可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寿命几乎不受影响。
阿力在确诊后,医生立即为他申请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抗病毒治疗。他每天按时吃药,病毒载量已经降到检测不到。
“我现在唯一的遗憾,是知道得太晚。”他说。
五、预防胜于治疗,以下建议请牢记1. 谨慎选择纹身、穿刺场所
务必选择正规、持有营业执照的门店。器具是否高温消毒、是否一次性使用,必须确认清楚。
2. 正确使用安全套
无论男女,固定伴侣之外的性行为都要采取防护措施。安全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HIV性传播方式。
3. 不共用任何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如剃须刀、采血针、牙刷等,一旦沾染血液,都有潜在风险。
4. 主动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国家疾控中心、各地疾控机构及部分医院均可进行匿名HIV检测。检测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5. 不歧视,不恐慌
HIV感染者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值得理解和帮助的同胞。
结语阿力的故事令人唏嘘,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提醒:
病毒不会因为你的无知而宽容,也不会因为你的善良而放过你。
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往往隐藏着生死分界线。请多一分警惕,少一分侥幸,给自己和家人多一些安全感。
参考资料: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预防艾滋病知识手册》. 2022年发布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诊疗指南》. 2021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