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7 15:37

我西安人,刚从广东江门回来 ,实在忍不住想说:对江门的5点印象

作为一名在十三朝古都西安长大的孩子,我习惯了城墙的厚重、钟鼓楼的雄浑,以及空气中弥漫的牛羊肉泡馍与面香。这次从广东江门归来,踏上西安土地的那一刻,那股熟悉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脑海中却依然清晰地回响着江门的蝉鸣与水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我心中碰撞,关于江门的印象,如一幅幅水墨长卷,挥之不去,不吐不快。

印象一:绿,是泼天而下的绿,是能呼吸的绿。西安的绿,是公园里、林荫道上的规整与点缀,带着北方特有的克制。而江门的绿,是泼天而来的。车行入江门境内,仿佛瞬间跌入了一个绿色的异次元。高速公路两旁,野蛮生长的榕树气根垂落,如长者长须;高大的棕榈、芭蕉肆意舒展,浓密的灌木丛几乎要漫到路上来。这里的绿不是星星点点,而是连绵不绝、密不透风的,带着饱满的水汽,仿佛空气本身都是淡绿色的,吸一口,肺腑都变得湿润清透。从西安干燥开阔的天地,猛然扎进这南国的绿野仙踪,视觉和体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印象二:静,是藏在繁华深处的静,是时光慢下来的静。
西安是热闹的,是沸反盈天的。而江门,尤其是我探访的那些侨乡碉楼与村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静。这种静并非了无生趣,而是一种被时光浸润过的从容。走在开平的自力村,一座座融合了中西风格的碉楼静静矗立在稻田之间,斑驳的墙体诉说着百年侨乡的悲欢离合。没有喧嚣的叫卖,只有风吹稻浪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几声鸟鸣。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慢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与西安兵马俑坑前的万人涌动、回民街的摩肩接踵,形成了极致反差,让我体会到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的静谧之美。

印象三:旧,是韵味悠长的旧,是活着的旧。
西安是古、是汉唐风骨,是地下的军团与地上的宫阙,带着历史的庄严与距离感。江门是“旧”,是近现代华侨文化的活态博物馆。那些骑楼老街,窗棂剥落,招牌模糊,阳台上却晾晒着今人的衣物;碉楼里可能不再住人,但村口的大树下,依然有老人在闲话家常。这种旧不是博物馆里被玻璃罩起来的文物,而是依然在呼吸、在生活的一部分。它没有西安那种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更多是寻常百姓家国情怀与生存智慧的见证,更接地气也更让人心生感慨。

印象四:水是无所不在的水,是生命脉络的水。作为大西北的孩子,我们对水有着天然的渴望与敬畏。西安有水但渭河、浐灞的规模与气质,与江门不可同日而语。江门的水,是珠江的支流是潭江,是无数条纵横交错的河涌。水是这座城市的命脉。我坐着船,看两岸的骑楼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看水边的红树林郁郁葱葱白鹭翩飞。整个城市仿佛都漂浮在水上,湿润灵动。这与西安那种“八水绕长安”已成历史典故的厚重感完全不同,江门的水,是现世的、流动的、滋养着每一寸土地的精灵。

印象五:味是清鲜刁钻的味,是原汁原味的味。
最后,不得不提味觉的鸿沟。西安美食,是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的热烈,羊肉的醇厚,面食的筋道,味道直接而坦荡。江门的味道,则是一场关于鲜的极致探索。无论是古井烧鹅的皮脆肉嫩,还是黄沙蚬的清甜,又或是陈皮宴中陈皮的甘香醇和,都力求突出食材的本味。那种“鲜”是婉转的、细腻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第一次吃鱼生,看着满桌配料,我竟有些不知所措,这与我们掰着馍,大口吃面、大块吃肉的豪爽,简直是饮食哲学的两极。

回到西安,坐在书房里,恍如隔世。江门之行,像在我黄土地般坚实的文化底色上,晕染了一抹南国湿润的青绿。它没有试图超越或取代西安在我心中的地位,而是以其独特的绿、静、旧、水、味,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让我明白华夏之大,美美与共。这五点印象,便是这次旅程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西安人,刚从广东江门回来 ,实在忍不住想说:对江门的5点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