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斯态度突变,任东盟主席后首举:立即向中方寻求合作
第47届东盟峰会后,菲律宾接过轮值主席棒子,小马科斯立马放出狠话要“重新定义”同中国的伙伴情谊,说海上争端只是部分,中菲之间在贸易、人来人往以及合作方面还有大把机会。这一转调,和他先前在南海硬气,常搞对峙的态势对比之下,引起注意:动机不是性格变了,而是压力逼出来的。菲律宾经济近两年承压: 通胀高,外资怕进来,市场没信心,直接祸及民生和产业。海上关系紧张拖累渔业、 旅游,农业出口;中国游客锐减,少赚十几亿美元外汇;农产品出口受阻,榴莲滞销,五万吨找不到买家。美国口是心非,资金、市场托不起。
轮值主席并非虚位,东盟整体节奏要顾全。越南、 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地方正在与中国加强经贸及产业方面的合作,区域氛围看重的是确定性以及增量。菲若是以“队长”在敏感问题上带头搅局,则会招致成员国反感与排斥,进而被孤立,并且也无助于推动议题与保持区域内的共识。
所以小马科斯发出“重新定义关系”的信号,实际上是在找台阶。不过他“变脸”没那么干净,接任时还喊着什么“西菲海”权利,在东亚峰会上对中国的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为不满,一松一紧、示好加码,“走钢丝”。它的策略就是“两头吃”,东盟主席身份上修复对话,争取合作的红利,但同时又靠拢美国,在南海有动作,来安抚国内强硬舆论和军方。算盘精,但能不能算过,要看对方给不给,自己能不能做。
关键在于“合作不是口号”,而是一串可核验的账:投资、订单、游客、航班、货运和金融通道。如果一边谈合作、 一边在海上做极限测试,前台拉对话后台拧螺丝,只会透支信用。中菲互补性强,地理与产业结构有对接,海上争议不该吞没全盘。如今一句“海上不是全部”是态度转变,更是试题开头,关键看能否写入合同、航班和互访日程。
中方态度明确: 合作的大门是敞开的,但门槛在那里。漂亮话不等于诚意到位,“挤牙膏式”的试探换不来实质性的改善,也不会因为求合作就忘记曾经的挑衅。要想走向互信,就只有可验证的动作:减少海上擦枪走火的风险,停止极限的碰撞;重回务实议程,疏通经贸、文旅和农产品出口的梗阻,在东盟场合少煽风点火,多降温止争。这是能对上的账单,做到合作顺,做不到红利成空。
对于菲律宾国内需求的分析更加现实,经济体量、民生构成、外贸依赖、就业弹性决定了它对价格、市场和游客十分敏感。中菲一紧,首当其冲是渔业、旅游、农产品,一家一户的饭碗就没了。美国的安全承诺与市场、 订单、投资不是一回事,喊口号不花钱,开航班、放准入、签合同才是本钱。哪项能接住菲律宾的急迫需求,市场比辩论更诚实。
东盟棋局不是中菲的独角戏,区域稳定靠的是信任,谁制造更多不确定因素,谁就会被提防。越南、 马来西亚、印尼都在与中国找增量与确定性,菲律宾若逆势而行,短期或许能博得掌声,长期则难以形成内部和区域共识。轮值主席最忌“话越说越多,事越做越少”,这样会消耗信用和机会。
核心问题是: 小马科斯这次松口,是策略还是路线?策略就是遇风向就回旧路,今天说的很快被市场打个折扣;路线就是得成套配套动作,哪怕从“小而实”共识开始,经贸对接会、行业沟通机制、农产品准入便利、人员往来便利化等等。动作越清楚,合作就越顺利。
对中方来说,节奏不难拿,有实力、有底牌、有时间,能谈就谈、该劝就劝、要警示就警示,给对方台阶也留给自己余地;更要稳住,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结构性优势上。时间会把虚火给筛掉,把真金给沉淀下来。
接下来几个月是验真时刻,东盟全年活动怎么排,双边接触密度升不升高,海上摩擦冷不冷,经贸渠道通不通,都看得见,比一句语气强多了。
给马尼拉的建议也挺直白,合作不是一个人念剧本,得对台词。东盟主席是机会也是考题,抢分不靠猛,得靠稳,在南海别玩火,在经贸上多拆墙,在区域事务里多架桥。三件事做好了,其他都好说;三件事做坏了,再好的话术也救不了场。
页:
[1]